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为“科学史所”)是中国科学院内少数兼具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性基础研究单元,属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建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其前身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创议成立于1957年,1975年扩建成为研究所。李俨、仓孝和、严敦杰、席泽宗、陈美东、廖克、刘钝、廖育群、张柏春先后担任所长(或负责人),现研究所工作由副所长关晓武研究员主持。 科学史所定位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探索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认识科技发展大势,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与科技智库建设、文化建设和综合人才培养做出独特贡献。
作为国家队,六十多年来科学史所充分发挥建制化和体系化优势,多次组织国内外同行实施100人以上的重大研究项目,主持编撰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26卷)、《中国传统工艺全集》(20卷20分册)、《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35种47册)、《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究丛书》(7卷)、《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0卷50分册)、《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中国物理学史大系》、《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与《中国近现代技术史简史》等重大成果,开展《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天文断代研究、关于重要发明的起源和传播研究等项目,参与制作《龙腾》大型系列片,获得多项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部委科技成果奖以及中国图书奖,引领国内科技史学科发展方向,并在各时期服务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科学史所设有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室、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室、世界科技史研究室、科技史综合研究室四个研究室,以及文化遗产科技认知研究中心、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研究中心、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现有编制规模为97人,拥有国际科技史研究院院士2人、通讯院士2人。主办《自然科学史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文)》、《中国科技史杂志》和《科学文化评论》四个刊物。拥有李俨图书馆和中国科技史综合实验室。
李俨图书馆是现阶段国内收藏最丰富的科学史专业图书馆,也是国际上收藏中国科技史文献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现有藏书17万余册,其中平精装中文书10万余册、西文书3万余册、日韩文书5千余册、俄文书6千余册,中文期刊1200余种、西文期刊700余种、日文期刊70余种、俄文期刊120种,特藏线装书籍3800余种约25000册。入藏的大型中文丛书有《四库全书》系列、《丛书集成》系列、《古今图书集成》、《清代诗文集汇编》、《清代诗文集珍本丛刊》、《明别集丛刊》、《民国史料丛刊》、《民国文献资料丛编》等。近年来,还十分重视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建设,陆续开通使用了若干种中文大型数字化文献库和外文数据库。
科学史所注重与国外科技史机构、学术组织和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同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葡萄牙、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希腊、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所、俄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巴黎大学、柏林工大、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爱尔朗根大学、图宾根大学、意大利研究理事会、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法国远东学院、韩国建国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宝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葡萄牙科技部等国外机构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进行双边的人员互访和图书资料交换。
参与创办、组织系列的中国科学史国际研讨会及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国际研讨会,2005年成功组织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现有多名专家在国际学术组织和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在团结国内外科技史力量和加强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史所为科学技术史理学一级学科和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自1978年以来,科学史所独立或与海外联合培养研究生超过400人,接受海外进修生和青年访问学者数十名。
“十四五”期间,科学史所将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立足于使命定位,优化学科结构和科研布局,进一步增强中国科技史等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世界科技史研究,加大以史为鉴的研究力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学科特色和建制化优势,提升科研组织能力和学术贡献;集中力量部署、争取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学文化工程与科学思想库建设,拓展科技史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与传播应用;根据学科布局和发展需要,建设人才队伍,着力于引进和培养科技史领军人才及优秀青年人才;夯实研究基础,改革管理机制,以激发活力,提高科研产出效能,巩固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学术话语权,全面推进国际一流科技史综合研究机构建设。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庆北碚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目前是全国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国立综合研究机构,主导着中国湖泊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是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关键力量,在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重点领域:1.城市生态健康与环境安全;2.城市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技术;3.城市环境工程与循环经济;4.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网站涵盖了科研进展、综合新闻、学术活动、人才招聘等丰富内容,全面展示了研究所的科研实力与发展动态。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能源所定位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并以后续能源中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发展节能与能源环境技术,发挥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植物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从学生时代就常去自习,安静的氛围和专业的资料支持真的太重要了!
收藏的书目太专业了,不愧是中科院系统!希望能在B站等平台开个官方账号做些科普
看完简介立刻订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全年的杂志,期待收到第一期!
建议把李俨图书馆的特色藏书做个VR展示,让各地研究者都能远程体验真的会很棒。
臧老师前段时间刚在那里做过报告,听说17万册藏书的查阅系统超好用!羡慕北京的小伙伴们 😊
这么多珍贵文献,要是能建个线上数据库就帮大忙了
国际交流做得不错,但感觉官网信息更新有点慢?想看最新研究动态要翻好几页
这种专业研究机构才是国之重器啊 👍
看简介就知道是国内科技史研究的泰山北斗,期待能出版更多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
看完藏书目录就想立刻去北京!希望能增加网上预约查阅功能
竺老创办的机构到现在还能保持这么高水平,真是难得。建议多开展些线上讲座
最近好像在b站开账号做科技史短视频了,可以关注下~
《自然科学史研究》每期必读,期刊质量在国内绝对是顶尖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发表一些接地气的科普文章
17万册藏书!这规模简直能称得上是学术宝藏了,好想实地去看看 🤩
希望能开放部分数字化资源给我们这些外地研究者,
经常看到他们出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期刊,内容质量确实高
确实,每期都能读到很多前沿研究成果,建议可以摘取部分做成科普版本
看着那些藏书目录就头晕,这才是真正的研究机构该有的样子
同意,建议开通预约参观服务,特别想看看那些古籍珍本
竺可桢先生创办的啊,看来历史积淀很深,希望能多办些科普活动
跟马普所这些顶级机构都有合作,看来在国际上也很受认可
确实水平很高,我在剑桥做交换时导师都推荐看他们出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想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好地方,就是希望官网能再亲民点 😊
同感!官网学术范儿太浓了,想了解他们近期科普讲座的排期找了好久 🤣
科学史所的资料馆藏真是太丰富了,感觉能在这里泡上好几年都看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