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半导体科学技术被列为当时国家新技术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为了创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基地,国家于1960年9月6日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以下简称半导体所),开启了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发展之路。
半导体所拥有两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光电子器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两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半导体芯片物理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一个院级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固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此外,还设有纳米光电子实验室、人工智能与高速电路实验室、光电系统实验室、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研发中心、光电子工程中心、半导体集成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元器件检测中心。
半导体所现有职工700余名。其中科技人员约600余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50余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其中黄昆院士荣获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半导体所高度重视国内外交流合作,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等共建了近40个联合实验室,积极为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科学技术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成立“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并且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投资,融合社会资本建立了10余家高技术企业,并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商品化规模。
半导体所秉承“两个卓越”和“三个推动”的办所理念,奋斗不息,勇攀高峰,取得了快速发展,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集半导体物理、材料、器件研究及其系统集成应用于一体的国家级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半导体所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是: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活动,为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前沿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为国家科技发展提供支撑,并为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贡献;吸引、聚集和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放的实验研究和测试平台,实现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和持续发展,成为引领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发展的火车头。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原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所自进入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基地以来,以探索自然界物质结构以及基本运动规律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对学科方向作了进一步的凝炼,形成了六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涉及到物质起源和基本组元,宇宙起源和演化,生命起源和进化。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简称:青海盐湖所)坐落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此地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四面环山、三川会聚;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中国夏都”之美称。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科定位为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生态学为主攻学科,主要开展宏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能源所定位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并以后续能源中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发展节能与能源环境技术,发挥能源战略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
网站内容挺全面的,就是网页加载有点慢啊,建议优化下服务器配置。
居然已经有8位院士了?前几年才5位呢,这发展速度简直了!
想问问半导体所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正在考虑读研方向,纠结中…
作为校友回来了下,变化真大!看到实验室设备一直在升级,真为师弟师妹们高兴。
研究生实习有没有机会进光电子器件工程中心啊?求前辈指点
1960年到现在都64年了,见证了中国半导体的整个发展历程👍
网站信息很全面,就是排版可以再优化下,找招生信息找了半天
看到导师名字上官网了😁 实验室设施确实一流
八位院士坐镇,这科研实力太顶了!希望国家能多投入些资源
想问问半导体所现在在第三代半导体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何?正好在做毕业论文相关课题
建议网站可以多放些实验室的实景照片,想看看现在的科研环境是什么样子
毕业多年突然刷到母校官网,没想到半导体所已经发展得这么强大了。当年只在材料楼做实验的日子还历历在目啊~
看到黄昆院士的名字就肃然起敬,老一辈科学家真的太伟大了
黄昆先生2001年获得最高科技奖,真的为中国半导体事业贡献了一生❤️
作为校友感觉特别骄傲!半导体所今年招研究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