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线虫与大豆早期互作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严重威胁大豆生产。线虫有精准的化学感知系统,能识别寄主根部分泌的信号物质,进而实现定向定位和侵染寄主。揭示线虫化感系统分子调控机制,可为阐明其寄主...
多维要素协同优化提升生态系统连通性研究获进展
农业快速扩张,对水资源供给造成压力,也侵占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生态用地,打破生态系统连通性,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要考虑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水文、生态、农业、地理、经...
研究提出智能土壤有机碳制图新范式
土壤有机碳能维系黑土肥力、调节陆地碳循环平衡,也关系黑土地生态安全与碳汇评估。但土壤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强、遥感特征提取能力有限,传统土壤有机碳制图存在系统性误差,制约黑土地退化监测与碳储量精确评估。 针...
研究揭示东北黑土区地下水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地下水是当地农业灌溉主要水源。因此,开展东北黑土区地下水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揭示其年际、年内季节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差异性,明确重点区域地下水储量关键驱动因素,对黑土区...
科研人员提出黑土层厚度高效预测新途径
黑土层厚度不仅直接影响土壤肥力,也决定着农作物的产量潜力。传统测量方法费时费力且成本高,难以全面揭示复杂地形条件下黑土层厚度的空间分异,长期制约黑土退化的科学评估和精准治理。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
研究揭示秸秆还田影响土壤有机碳储存机制
土壤团聚体能物理保护固存有机碳,形成稳定碳库,并为微生物提供多样化的微生态环境。农业管理方式影响团聚体的形成与稳定,进而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因此,明确这些影响对提升土壤质量至关重要。近期,中国科学院东...
研究解析未来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东北黑土区碳库的影响
准确预测未来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协同影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但是,土壤-环境关系复杂,土壤有机碳动态响应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人员综合...
研究揭示气候与地形对洲际土壤有机碳分布的控制作用
土壤有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作用关键,但关于中国东北黑土区(NEC)和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MNA)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影响跨区域碳管理与精准保护的科学支撑。 中...
科研人员分离并鉴定出一株新根瘤菌属新种
根瘤菌是典型的固氮细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能诱导豆科植物根或茎形成根瘤并在根瘤内将氮气还原为氨,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生物固氮系统,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氮循环影响深远。截至目前,已知根瘤菌主要分布于...
科研人员绘制出我国水体叶绿素a数据集
水体水质变化受气候变暖和人为活动系统过程影响能反馈区域和全球变化信息,是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环境问题之一。 在卫星所能探测水体中,小型水体面积占比小但数量众多,相比大型水体,在营养物质和元素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