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帅气的我简直无法用语言描述!

海-气耦合放大北极海冰消融对欧亚冬季寒潮影响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欧亚大陆冬季频繁遭遇极端寒潮事件。此前研究大多将寒潮频发归因于北极海冰消融,但基于大气模式模拟的降温信号远弱于实际观测结果。相关研究强调大气内部变率的主导作用,但大多忽略了海–气耦合过程影响...
1周前
02000

羊肚菌科真菌生态生活方式与基因组演化研究获进展

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包括可食用的羊肚菌和块菌,以及其他不可食用的种类。羊肚菌被普遍认为是腐生真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分析,学界对其能否与植物形成生物营养关系存在长期争议...
3周前
03220

非温度因子调控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机制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全球高海拔连续多年冻土集中分布的地区。高原多年冻土的稳定性对碳、水和养分循环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和工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的多年冻土退化加剧,威胁区域生态与基础设施。然而,长期...
3周前
01810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高寒荒漠土壤微生物对海拔的响应模式

高寒草地和高寒荒漠土壤微生物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在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中沿海拔梯度的响应模式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李玉强团队对比了青藏高原东部...
1个月前
02570

欧亚大陆北部无雪间歇期对冷季土壤热状况影响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美、加学者,基于1966至2019年欧亚大陆北部气象站点数据,研究冷季无雪间歇期(TPSFB)对土壤热状况的影响。结果发现,70°E以西地区TPSFB因气温升高而显著增加,推动土壤升温...
2个月前
02120

萨吾尔山参照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研究取得进展

萨吾尔山木斯岛冰川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重要“固体水库”,因受西风带和北冰洋气流共同影响,其物质平衡变化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特征。中国科学院研究团队利用能量平衡模型及实地观测数据,高精度重建了该冰川20...
2个月前
02190

研究构建出土壤水分估算新路径

研究团队将盲源分解技术引入土壤水分估算,提出新路径。该方法结合单通道与多通道盲源分离,利用自适应噪声的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多维矩阵重构和非负矩阵分解,有效分解时间序列微波亮温信号...
2个月前
03110

第三极冰川前缘植被演替动态及植物区系相似性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及周边高山地区统称为“第三极”地区,是除南北极外最大的冰川集中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第三极地区正经历显著增温,而气温上升加速了冰川消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第三极冰川前缘作为海拔最高的陆地脆...
3个月前
01030

绵羊肠道微生物调控寒冷适应能力研究获进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低温天气频发,畜牧业面临挑战。寒冷应激易导致牲畜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以及引发疾病甚至死亡。因此,如何提升牲畜的抗寒能力,成为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
5个月前
01240

我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发布

在3月21日首个“世界冰川日”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冰冻圈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发布了中国第三次冰川编目数据集。 根据第三次中国冰川编目,2020年前后中国最新冰川面积约为4.6万平方...
2个月前
0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