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16至18世纪,朱子学与阳明学如何塑造了整个东亚的思想版图?一场汇聚中日韩70余位顶尖学者的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掀起思想激荡。陈来指出,朱子学不仅是理性主义哲学的高峰,更是近世东亚文明的共同基石。从韩国儒学的本土转化到阳明后学的思想流变,多场深度研讨揭示了儒学在东亚的多元面貌。这场跨越国界的学术对话,正试图打破地域壁垒,重构一个共享的精神传统——你将看到,儒家思想的现代回响,远比教科书所写更加鲜活与深刻。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作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由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人文学院哲学系与中华朱子学会联合主办的“16-18世纪东亚的朱子学与阳明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人文学院举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70余位学者参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主持。
开幕式上,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表示,朱子在中国儒学史与哲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朱子学思想体系是以理性本体、理性人性、理性方法为起点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自12世纪后成为中国思想界主流,并且深刻影响了近世东亚文明,唯有立足东亚视野,才能全面地理解朱子学。
开幕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李甦平、首尔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丁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台湾“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荣誉教授杨祖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黄敏浩依次发表主题演讲。
研讨会围绕“东亚朱子学研究”“阳明后学研究”“东亚儒学研究”“明代哲学研究”“韩国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主题举办多场研讨。
闭幕式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唐文明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震、何俊,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教授田中有纪依次发表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海波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朱子学、阳明学等儒学思想是东亚共同的文化资源与精神资源,应打破地域壁垒,为构建中日韩东亚学术共同体奠定重要基础,让学术交流更具深度与价值。
与会学者
供稿:人文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