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轮烯化学方面取得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科学家们70年来为何始终无法将金属置于轮烯平面中心?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团队首次突破这一化学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他们利用原创碳龙配合物,通过炔烃环加成,成功制备了芳香性的平面金属[15]轮烯——Carborin。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实验和理论证实Carborin的芳香性媲美苯,且具有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可逆氧化还原性和可修饰性,有望成为二维/三维材料的关键基元。Carborin的诞生不仅填补了轮烯化学的空白,还架起了轮烯与卟啉化学的桥梁,为化学研究开辟革命性新路径。立即阅读,揭秘这一颠覆性进展如何重塑现代化学!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我国学者在轮烯化学方面取得进展

图  (a) 第一个轮烯——苯;(b) 非平面金属轮烯二茂铁;(c) 金属全碳卟啉;(d) 平面金属[15]轮烯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156021、22350009、21931002、22371111、22071098)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夏海平团队首次将金属置于轮烯平面中心,制备了芳香性的金属核[15]轮烯,相关成果以“含金属中心的平面[15]轮烯(Metal-centred planar [15]annulenes)”为题,于2025年4月30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41-2。

  轮烯是一类环状全共轭多烯化合物,其研究史见证了现代化学的发展:1825年,法拉第发现首个轮烯分子——苯(图a),揭示了芳香化学的基本骨架单元;1951年,金属原子位于轮烯平面外的夹心型分子二茂铁(图b)被发现,奠定了现代金属有机化学的基础。此后70余年,科学家们不断尝试将金属原子置于多种轮烯(如全碳卟啉,图c)平面内,却始终未能如愿。其挑战在于小环轮烯(如苯)尺寸不足以放置金属至中心,而中、大环轮烯往往具有非平面结构;另一方面,轮烯缺乏杂原子导向基团,难以诱导金属实现多个C-H键活化。

  针对上述挑战,该研究团队以其原创的碳龙配合物(Carbolong Complexes)为原料,利用其与炔烃的环加成反应,成功构筑了具有D5h对称性的金属核[15]轮烯(图d)。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均表明,所构筑的金属核[15]轮烯的芳香性不亚于苯分子。此外,该化合物还展现出良好的光、热、水、氧稳定性、可逆的氧化还原特性、简单便捷的后修饰性,可能成为潜在的二维/三维材料构筑基元。结合碳龙化学(Carbolong)、卟啉(Porphyrin)、环状结构(Ring)的科学内涵,夏海平团队建议将该类平面金属轮烯命名为“Carborin”。该研究拓展了轮烯化学、芳香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的边界,架起了轮烯化学与卟啉化学之间的桥梁。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