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许一菲教授团队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生态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文章导读
刺猬和鼩鼱——这些看似无害的小动物,竟是潜伏在你身边的病毒炸弹?山东大学许一菲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突破研究,揭秘劳亚食虫目动物携带941种微生物(其中569种病毒),包括汉坦病毒、琅琊病毒等致命人兽共患病原体。它们作为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枢纽,超半数病毒可感染人类,饮食与栖息地多样性是核心驱动因素。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揭示被忽视的公共卫生威胁,为预测新型疫病提供科学预警——立即阅读全文,掌握防范潜在健康危机的关键洞察!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7月21日,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许一菲教授研究团队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Diversity and transmission and zoonotic potential of microbes in true insectivore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刺猬、鼩鼱等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是人类传染病的潜在病毒库。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红凤、南京林业大学黄峥教授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许一菲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魏辅文研究员、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Becker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劳亚食虫目是哺乳动物第三大目,包括刺猬、鼩鼱等500多个物种,全球分布。刺猬、鼩鼱体型虽小却可携带非常多样的病毒,包括汉坦病毒、沙粒病毒、博尔纳病毒和琅琊病毒等重要的人兽共患病毒,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然而相较于蝙蝠、老鼠等疫源动物,目前对刺猬、鼩鼱携带病毒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
该研究发现刺猬、鼩鼱等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在病毒生态中扮演着被长期忽视却至关重要的角色。1.重要且被低估的病毒库:通过解析全球尺度下劳亚食虫目动物相关微生物多样性,发现该类动物携带了941种微生物,其中病毒占比高(60%,569种),包括大量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病毒,刺猬和鼩鼱是病毒的主要宿主。2.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枢纽:劳亚食虫目是病毒在野生哺乳动物之间跨物种散播的“枢纽”之一,其携带的跨宿主目传播病毒比例高,超半数为人类相关病毒;饮食多样性、栖息地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是驱动病毒在哺乳动物之间跨物种传播的关键生态因素。3.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刺猬和鼩鼱携带的病毒与人类病毒存在较高亲缘关系,并可通过媒介生物等外溢感染人类。
该研究表明刺猬和鼩鼱等食虫目小型哺乳动物可能成为新型哺乳动物病毒的潜在培养库,继而将其传播至其他野生动物,最终通过跨物种传播外溢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这些发现为理解哺乳动物之间的病毒传播和人兽共患传染病的出现提供了新视角,为野生动物源疫病的有效预测预警提供了科学支撑。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