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双向”发力:破解酸碱土壤砷转化谜题
文章导读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近日在《生物炭》期刊发表研究,阐明虾壳生物炭在好氧条件下对酸碱土壤中砷转化的差异化机制。研究发现,酸性土壤中虾壳生物炭通过增强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提升微生物膜运输与信号运输功能,以及增加砷还原和外排基因丰度,导致砷活化且环境风险上升;而在碱性土壤中,生物炭则通过提供结合位点实现砷的稳定钝化。该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炭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治理效果差异,为砷污染土壤修复策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团队工作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揭示了虾壳生物炭对好氧条件下酸性和碱性土壤砷转化的双重作用,揭示了虾壳生物炭介导的土壤砷转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物炭(Biochar)》上。
砷污染是全球性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其毒性及致癌性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生物炭因其高效、环保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实践中,但其对好氧土壤中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
该研究表明,好氧条件下添加虾壳生物炭可促进酸性土壤中砷的活化,但会降低碱性土壤砷的有效性。在酸性土壤中,添加虾壳生物炭不仅增强了土壤溶解性有机质腐殖化程度,而且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膜运输和信号运输功能,同时提升了砷还原基因和外排基因丰度水平,因而土壤砷的活性和环境风险增加。与之相反,碱性条件下虾壳生物炭可作为砷的结合位点,使其稳定地钝化于土壤中。该研究为生物炭在砷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差异化应用,实现砷污染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理论依据。
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通讯员:姚金玲)
原文连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42773-025-00454-2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