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开发了生物工程催化结构制氢技术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如何让绿藻在阳光下高效生产氢气?芬兰图尔库大学团队首创光合生物工程催化(PBC)结构,通过将绿藻突变体与叶绿素封装到聚合物基质中,并融入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透光性,使制氢效率暴涨4倍。这项刊登在《能源环境与科学》上的突破,不仅让系统稳定产氢长达16天,更打破了传统藻类薄膜技术的瓶颈——你能想象透光率与结构稳定性同时达标的"藻类制氢芯片"吗?研究揭示的工程化解决方案,或将为生物燃料与可再生化学品开发开辟全新赛道,尤其对太阳能转化效率提升具有变革意义。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芬兰开发了生物工程催化结构制氢技术

1211日,芬兰图尔库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光合生物工程催化(PBC)结构促进绿藻光照制氢,为生物燃料和生物能源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环境与科学》(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上。

绿藻能够在光照情况下分解水制氢,但由于光利用效率低,难以大规模应用。对此,研究人员在缺硫条件下将绿藻突变体和叶绿素捕获封装到聚合物基质中,再用氧化纤维素纳米纤维提高基质的稳定性和孔隙率便于透光。与传统藻类薄膜相比,相同光照强度下,PBC单位时间生产氢气增加了4倍,并能在保持系统稳定制氢16天。该研究凸显了工程化薄层PBC在高效制氢方面的潜力,对生物制造各种可再生化学品和燃料具有重要意义。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