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脑-脊髓接口研究获突破:脊髓损伤者步态将更自然流畅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脊髓损伤患者还能恢复自然行走吗?复旦大学加福民团队带来颠覆性突破!他们研发的新一代颅骨植入式脑-脊髓接口设备,通过红外动捕、肌电等多模态技术构建步态数据集,建立高性能算法模型,实现跨人群连续追踪。设备集成微型化,减少术后创口,并实现采集与刺激一体化闭环调控。解码速度达百毫秒级别,接近正常人200毫秒反应时间,这意味着未来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将更流畅自然,为重新站立行走铺平道路。这项研究克服了以往技术不足,是医学康复领域的重大飞跃。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学者脑-脊髓接口研究获突破:脊髓损伤者步态将更自然流畅

105日,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加福民团队研发出新一代用于脊髓损伤患者的植入式脑脊髓接口设备,为脊髓损伤患者带来重新站立行走的希望。

如何使脊髓损伤致瘫患者恢复运动能力,一直以来是医学界重大难题。由于神经损伤的不可逆性,目前针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2023年,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Grégoire Courtine团队初步验证脑脊髓接口实现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可能,但在脑电运动解码、脊髓神经根个体化重建、系统集成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加福民团队采用红外动捕、肌电、惯性传感器、足底压力垫等多模态技术,构建健康步态以及多种异常步态数据集,建立算法模型,实现跨人群、跨模态、跨类型的连续步态轨迹高性能追踪,为脑脊髓接口技术奠定基础。团队将三台设备集成为一台颅骨植入式微型设备,减小患者术后创口的同时,也能实现采集与刺激一体化,对患者自主运动进行闭环调控。这个方案可将解码过程由体外转入体内,提高脑电信号采集稳定性和效率,最终实现百毫秒级别的解码速度和刺激指令输出——正常人的反应时间为二百毫秒左右,这意味在未来,脊髓损伤患者的行走步态将更加自然流畅。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