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磁共振成像检出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我国学者在磁共振成像检出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图 基于磁共振成像检出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的诊断研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271955、82071881、81971584)等资助下,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孙应实教授团队在治疗前磁共振成像检出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 ENE)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磁共振中的被膜外侵犯及其预后价值(Extranodal Extension at Pretreatment MRI and the Prognostic Value for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为题,于2024年3月26日在《放射学》(Radiology)杂志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pubs.rsna.org/doi/10.1148/radiol.232605。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全国癌症第二和第四位,其中直肠癌约占一半。淋巴结的被膜外侵犯是直肠癌患者疾病进展以及预后差的重要指标。而临床上依据手术病理进行评估的方法存在滞后性。因此,直肠癌患者治疗前磁共振成像准确识别出ENE,对于患者的临床治疗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团队开展了直肠癌患者淋巴结磁共振影像和病理逐一对应的前瞻性研究,通过比较分析67个经病理证实存在ENE和605个不存在ENE的淋巴结的磁共振影像差异,建立了一套简便实用的ENE识别流程。在治疗前磁共振成像识别ENE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高达88%、94%和93%。此外,在回顾性验证队列中,对于治疗前磁共振影像中存在ENE的患者,即使接受了标准的新辅助治疗及根治性手术,相较于不存在ENE的患者预后更差,提示这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为积极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针对目前淋巴结状态术前评价准确性不足的现状,应用治疗前磁共振成像检出直肠癌淋巴结被膜外侵犯,并构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识别流程,为直肠癌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新的依据。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