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扰动区长期输沙效应与泥石流活动性动态响应研究获进展
文章导读
汶川地震后泥石流肆虐何时休?中科院团队首次揭秘:震初5年活动性极高,但松散堆积体正悄然压实,泥石流活动性以-0.06 yr⁻¹速率持续衰减,竟需近50年才能回归震前水平!研究突破性揭示强震扰动区输沙动态响应规律,提供精准监测方法与灾害预测关键依据,为山区长期防灾注入科学力量。读懂这一衰减密码,或许能提前十年化解泥石流危机。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强烈的地震扰动导致山区小流域松散泥沙物质含量猛增,震后山区流域内原有的泥沙供销平衡被打破,促使震后泥石流流域内输沙效应极其显著,泥石流灾害频发。震后山区植被恢复及岸坡崩滑堆积体稳定性逐渐提高,但受山区急陡地形限制,泥沙转移长期动态演变规律及其对泥石流活动性影响尚不清楚。
针对该问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熊江、研究员陈华勇联合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唐川及合作者,综合考虑水文气象、地形地貌、物源发育,对汶川地震震中区长期输沙效应与泥石流活动性演变互溃机制开展了观测与分析。
研究表明,震初5年,岸坡及沟道内固体物质结构松散、粘聚力较低,极端暴雨极易导致固体物质起动补给泥石流,导致该时期大部分山区流域具有极高和高泥石流活动性。然而,随着松散堆积体压实固结及表面粗化过程加剧,泥沙供给能力显著降低,泥石流活动性逐渐由极高和高分别以−0.06 yr−1 和 −0.02 yr−1的速率向中等、低和极低活动性演变。震后受泥沙供给量逐渐减少,泥石流活动性整体以幂律规律衰减,且将持续近50年后才能恢复至震前水平。
该研究不仅提出了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活动性时空演变监方法,更为理解同类型强震扰动区泥石流活动性长期动态演变规律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Catena上。该研究得到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