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全球无机磷肥的去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每撒10把磷肥,竟只有1把被作物吸收!当全球磷矿储量仅够人类使用50-400年,我们却让67%的磷肥在土壤中沉睡,4.4%直接污染水源——这场资源浪费与生态危机如何化解?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通过分析全球274项研究、近千组数据,首次揭秘磷肥三大去向:植物吸收率仅12.6%,土壤滞留率高达67.2%,而流失的磷正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研究更警示:过量施肥是利用率暴跌的主因,土壤酸碱度与紧实度同样左右着磷肥命运。这些颠覆认知的发现,正在改写全球农业施肥指南。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研究揭示全球无机磷肥的去向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磷是所有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必需的重要矿质营养元素。随着人类对食品和木材等物质的需求持续增加,当前人类对无机磷肥料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全世界的磷肥年消耗量已从1961年的500万吨磷增至2020年的2500万吨磷,并可能在2050年增至2700万吨磷(约等于6000万吨磷肥)。磷肥的生产原料主要为磷矿石,而当前全球磷矿石的储量只够维持50至400年,因此人类对磷肥需求的增长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挑战。与此同时,磷肥的低效利用导致了水体磷含量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很多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缓解磷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认识无机磷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和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建立了一个关于磷添加实验中磷肥去向的全球数据库,整理了磷肥在植物吸收、土壤滞留和淋溶流失方面的占比,纳入了1972年至2021年间发表的274篇论文中的987组观测数据。基于此数据库,量化分析了施用磷肥的去向,并运用MetaForest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了不同地点磷肥去向差异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只有大约12.6%的无机磷肥被植物吸收利用,67.2%的无机磷肥滞留在土壤中,另有约4.4%的无机磷肥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掉。而且,存留在土壤中的磷肥大部分以非活性无机磷形式存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过量施肥是导致植物磷肥利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pH和容重也是影响磷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去向的重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增加了对陆地生态系统磷循环过程的认识,对于农田磷肥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One Earth期刊上。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的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