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立在《中国日报》发表智库文章
文章导读
五年间,中国如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规模扩张升级为精密治理体系?北师大张立教授深度解析:从生态红线划设到国家公园建设,从大熊猫栖息地系统保护到长江综合治理,中国已构建全球罕见的-政策-管理三维治理网络。展望"十五五",保护核心将转向生态实效——物种恢复、基因库保全、生态系统健康与连通性成为新标尺。未来五年,国土空间规划将深度融入生物多样性策略,科学监测支撑的生态廊道与系统性修复工程全面陆海统筹保护并行推进。更值得期待的是: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创新机制即将登场,中国生态治理的透明度与科技赋能将引领全球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中国日报》智库 China Watch 11月13日刊发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系教授张立的专题文章,对过去五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并对“十五五”时期工作重点作出前瞻性判断。文章指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正从“重规模、重范围”迈向“重质量、重成效”的新阶段,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治理体系已进入深度推进期。

文章强调,作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与管理体系。国家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国家公园体系加快构建,多项生态立法不断完善,为从中央到地方的生态治理奠定坚实基础。在制度落地过程中,大熊猫、亚洲象、东北虎豹、雪豹等标志性物种栖息地得到系统保护,生态廊道建设不断推进,长江、黄河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取得显著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碳中和战略协同发力,展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落地。
面向未来五年,文章认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将进入“以成果为核心”的阶段:保护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实际生态成效,包括物种恢复、基因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整体生态连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深度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布局和投资决策;生态修复将以科学监测与长期机制为支撑,以大尺度生态廊道与系统性修复工程为重点;海洋与淡水生态保护将与陆域保护并行推进;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生物多样性信用等机制将逐步完善;同时,生态治理透明度、科技支撑体系与公众参与度将进一步提升。
文章表示,中国已经具备全球生态治理重要贡献者的制度基础和实践经验,未来将在科技创新、资源动员和国际合作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原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11/13/WS691529c7a310d6866eb29349.html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未来五年重点在“成果”?具体怎么评估啊🤔
大熊猫保护真有成效,亲眼见过保护区变化!
保护成效比规模更重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