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你是否以为植物体内的营养分配一成不变?武汉大学最新研究彻底颠覆了认知!通过对青藏高原113个湿地样点的深入调查,科研团队首次从异速生长角度揭示了植物叶片与根系间16种元素的动态分配机制。令人震惊的是:随着盐度与温度升高,多数营养元素竟在叶片中加速积累!这项发表于国际顶刊《功能生态学》的突破性发现,不仅解开了湿地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密码,更预示全球变暖可能重塑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存与水质净化能力。想了解植物如何用"营养再分配"策略对抗气候危机?深度解析即将揭晓!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笙柯)近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梁子湖国家野外生态站副教授王忠在英国生态学会期刊Functional Ecology(《功能生态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论文题为“Conservatism and plasticity of multiple nutrient allocation in wetland plants: Insights from allometric scaling”(《从异速生长视角解读湿地植物多养分分配的保守性与可塑性》),生命科学学院已毕业博士生左振君(现北京大学博士后)为论文第一作者,王忠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志尧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植物对限制性资源(如营养元素)的利用和分配是其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与生长、繁殖和抗逆性密切相关,并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全球范围内,湿地在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固存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湿地生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CO2可用性以及水文节律,可能导致湿地植物表现出与陆生植物不同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分配策略。然而,与N和P等大量元素相比,微量元素在植物器官间的分配策略及其与大量元素的差异尚不清楚,且很少有研究利用异速标度(allometric scaling)框架来分析N和P外的其他营养元素的分配模式如何沿环境梯度变化。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区开展了大规模湿地植物群落调查,采集了113个样点的植物、土壤和水体样品,构建了涵盖群落至多器官的多元素配套数据集。通过分析叶片与根系中16种元素的异速关系,揭示了不同生活型及系统发育水平下植物器官间的元素分配模式,并探讨了这些模式对盐度、温度及环境养分等因子的响应。

不同湿地植物生活型叶片和根系间多种养分的分配模式
研究结果显示,水体盐度、温度以及土壤和水体营养含量显著影响植物叶—根间的元素分配策略。随着盐度与温度升高,多数营养元素在叶片中的积累速率高于根系。该发现从异速标度角度揭示了湿地植物元素分配的保守性与可塑性,预示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盐渍化、气候变暖及养分异质性加剧可能进一步改变湿地植物的养分分配策略。

湿地植物叶片和根系间多种养分分配模式的概念框架
该研究的野外调查工作得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的大力支持,生命科学学院已毕业博士生赵浩存和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副教授郭焱培为论文重要合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70210
(供图:生命科学学院 编辑:相茹)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盐度升高导致叶片积累更快,这个发现对预测气候变化影响很有帮助
从异速标度分析微量元素分配,这个角度很新颖👍
这个研究对湿地保护很有意义,希望成果能应用到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