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为何动物总在清晨活跃觅食?中科院团队首次破解背后的神经密码!研究发现,果蝇中一簇关键神经元mlPN3像"刹车"般抑制觅食行为,其活动随昼夜节律变化——清晨减弱、中午增强。更惊人的是,节律神经元Morning cells通过PDF神经肽激活多巴胺神经元PAM-β'2,在清晨精准"松开刹车",解除对觅食的压制。这一去抑制环路首次完整揭示了节律性行为的神经调控机制,不仅颠覆"节律仅靠兴奋信号"的认知,更为理解生物钟如何指挥日常行为提供全新视角。读完本文,你将掌握行为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洞悉生命节律的精密逻辑。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动物许多行为表现出昼夜节律特征,其中觅食行为的节律性尤为明显。即使在实验室稳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长期饲养的动物仍保持这种节律性觅食行为。然而,学界对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这样的节律性行为尚不明晰。

嗅觉对动物的觅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从嗅觉系统入手,发现果蝇中一簇抑制性嗅觉投射神经元mlPN3,对食物气味呈现出节律性反应。行为学实验表明,这簇mlPN3神经元抑制觅食行为,其活动性高低决定了觅食行为的强弱。进一步研究显示,mlPN3神经元的自发神经活动具有节律性,即清晨活动性低、中午活动性高,而此差异是由果蝇节律神经元Morning cells,在清晨通过PDF神经肽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PAM-β’2,进而抑制mlPN3神经元所产生的。

这一研究以嗅觉系统为切入点,揭示了一簇对觅食行为持续压制的抑制性嗅觉投射神经元,且节律系统通过多巴胺信号,在清晨解除了其对觅食行为的抑制,实现了觅食行为节律调控的去抑制神经环路,解析了动物节律性觅食背后的神经调控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节律神经元-多巴胺-嗅觉神经环路调控觅食行为的节律性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