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董俊超教授团队发现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的分子机制
文章导读
你是否好奇,免疫系统如何精准调控B细胞的命运?中山大学董俊超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表观遗传关键因子CFP1如同“分子指挥官”,通过调控H3K4me3和H3K27me3修饰,全程掌控生发中心B细胞的增殖、亲和力成熟与分化。一旦缺失,免疫应答即刻紊乱。这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成果,揭开了抗体高效生成背后的调控密码,为疫苗研发和自身免疫病治疗带来全新思路。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张玉琦)近日,中山医学院董俊超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组分CFP1通过调控H3K4me3修饰(并在部分基因位点协调H3K27me3修饰),在生发中心B细胞反应的各个阶段(包括增殖、亲和力成熟和终末分化)发挥关键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研究团队在B细胞中阶段特异性的敲除CFP1,发现在初始B细胞中删除CFP1,会导致活化前体细胞生成受阻,几乎无法形成GC B细胞。为避开B细胞活化阶段CFP1缺陷对生发中心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在B细胞活化后特异性敲除CFP1。结果显示,虽然此时活化前体细胞的产生未受影响,但成熟GC B细胞的形成仍然受到显著抑制。体细胞高频突变和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也出现严重障碍,提示GC B细胞的终末分化可能受损。进一步研究表明,CFP1缺陷导致抗原激活的B细胞增殖能力下降,并倾向于直接分化为滤泡外记忆B细胞;少数仍能形成生发中心的细胞也会提前退出GC反应,并倾向于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CFP1在调控B细胞活化、生发中心(GC)反应及细胞命运决定中的核心机制。CFP1通过动态调节GC B细胞中关键基因位点的H3K4me3与H3K27me3修饰水平,影响下游基因表达程序,从而精确调控GC B细胞的增殖、抗体生成及亲和力成熟过程。上述结果表明,CFP1作为关键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全面参与了GC B细胞从形成、维持到终末分化的全过程。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