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赫研究组揭示中国家猪的起源传播与人群互动过程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距今8000年,中国北方的猪如何被驯化并改变东亚农业文明的进程?一项突破性研究首次揭秘:北方家猪并非偶然崛起,而是随粟黍农业人群迁徙扩散,塑造了全国猪群遗传版图。研究团队获取21个古代猪基因组,发现5000年前人类集约化管理已导致遗传多样性骤降,并锁定黑毛表型起源——约5300年前在北方固定后传遍全国。更惊人的是,西南与长江下游的“本土家猪”竟非本地驯化,而是北方种群南下的后代。这不仅颠覆传统认知,更揭示家猪传播与人类迁徙惊人同步。一场关于驯化、扩散与文明共生的史诗,正在基因中浮现。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9月2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基因功能研究与操控全国重点实验室遇赫研究组联合国内外合作团队在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Ancient genomics reveals the origin, dispersal and human management of East Asian domestic pigs”。该研究共获取了来自全国14个遗址、距今约8000至800年的21份古代猪核基因组,是迄今首个东亚家猪的大规模古代核基因组数据集,为系统解析中国家猪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赫研究组揭示中国家猪的起源传播与人群互动过程

图1. 本研究所获取的古代基因组地理分布

家猪的驯化是人类农业社会建立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家猪在亚欧大陆两端被独立驯化。作为家猪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中国拥有近百个本土猪品种,是全球家猪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家猪的驯化与传播历史、与人群的互动关系,以及关键表型的起源和扩散过程仍不清晰。

研究聚焦于中国家猪的主要起源地——北方地区,探究其跨越数千年的种群动态,证明了北方家猪的本地起源和此后数千年的遗传连续性。研究还在基因组数据中,观察到了距今约5000年前开始家猪遗传多样性的显著下降,并出现了人类控制繁殖导致的近交信号,与考古学证据体现的家猪管理模式向集约化转变现象相吻合。这反映了人类管理模式对家猪遗传构成的深远影响,也为理解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变化提供了新视角,提示其背后的机制有待未来深入探讨。

在驯化之后,北方家猪广泛传播,奠定了我国各地现生家猪品系的遗传基础。研究发现,我国西南地区的古代家猪由北方传入,而非本地驯化,质疑了这一地区同样有本土家猪起源的可能性。在长江下游地区,现生家猪品系与北方古代家猪之间遗传上高度相似,却与长江下游当地早期家猪缺乏遗传联系,提示北方家猪向长江下游的扩散传播。结合考古学和古人类基因组学的证据,研究团队指出,北方家猪的传播路径与北方粟黍农业人群的迁徙轨迹高度一致,体现了家猪作为与农业紧密相关的物种,其迁徙传播与人类流动具有同步性。

本研究还追溯了中国家猪黑毛表型的起源与传播过程。结果显示,该表型最早出现在距今约5300年的北方家猪个体中。随着北方家猪驯化程度不断加深,黑毛表型被逐步固定下来,并随北方家猪的广泛传播扩散至全国各地。

综上,本研究系统描绘了东亚家猪的驯化和迁徙传播图谱,从遗传上确认了我国北方是家猪的独立驯化中心,否定了西南地区存在独立驯化家猪的观点,并揭示了家猪与粟作农业人群之间紧密的互动关系,为理解东亚家猪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宝贵参考(图2)。未来基于更高时空分辨率样本的研究,研究人员将进一步细化区域间的互动过程,并为东亚家猪的驯化与传播历史提供新的见解。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遇赫研究组揭示中国家猪的起源传播与人群互动过程

图2. 东亚家猪起源与传播过程示意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韩雨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PTN项目博士生赵致晗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遇赫与牛津大学考古学院Greger Larson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