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研究取得新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新能源存储瓶颈如何破解?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最新突破: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成功实现48小时连续稳定运行,温域突破650℃!这项颠覆传统的流态化技术,以廉价颗粒为介质,低成本、高密度地验证了快速储放热工艺,揭示了气固参数对系统性能的核心影响。它不仅解决了大规模能量调度难题,更为大容量热能存储装备提供关键支撑——从此,能源低碳转型有了强劲动力,告别效率低、成本高的旧时代。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储热技术凭借其长时、灵活、成本低、安全性高、寿命长等优势,已成为新能源领域实现高效、低碳、稳定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在经济性、技术成熟度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具备竞争力。特别在大规模能量调度和电网稳定性方面,储热技术提供了一种系统灵活性高、成本效益高、可靠性强的解决方案。

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作为一种新型显热储热技术,具有低成本、宽温域、高储热密度、高可靠性、长寿命与易规模化等优势。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提出一种流态化高温固体颗粒储放热技术,以廉价固体颗粒作为高温储热介质,基于循环床的强蓄热能力,与分级流态化高效换热优势,形成一种新型流态化高温固体颗粒储放热工艺,及过程储放热方法。

该研究实现了高温固体颗粒的快速储放,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完成了耦合循环流化床变负荷调节的系列实验。通过系列实验,科研人员不仅发现了固体颗粒的输运调节机制,确定了典型工况下的最优气固质量比,还阐明了换热器的流动阻力特性与温度响应规律,进而揭示了气固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近日,研究团队完成了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试验,验证了多种固体颗粒在高温下的流态化储热工艺,实现了高温固体颗粒的高效快速储热,获得了不同粒径固体颗粒的储热性能及影响规律。储热系统实现了48小时连续稳定运行,固体颗粒储热温域超过650℃。

以上研究将为流态化高温固体颗粒储放热关键技术研发、耦合煤电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应用提供关键支撑,为发展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高安全热能存储装备,推动一体化多场景应用,实现能源低碳转型提供强劲动力。

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研究取得新进展

MW中试平台

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中试研究取得新进展

MW级高温固体颗粒储热试验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