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一项养老政策竟能撬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实施,不仅让老年人减少劳作,更意外推动年轻人进城务工,引发连锁反应。研究发现,新农保使青年外出务工比例上升4.2个百分点,GDP提升2.4%,福利增长15%。背后竟是劳动力流动成本困局被悄然打破。这项发表于经济学顶刊《Econometrica》的研究,用严谨数据揭示了社会保障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惊人联系。如果养老金待遇提高5倍,影响将更加深远。破解发展中国家资源配置难题,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一纸保险之中。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经济系盖庆恩教授和史清华教授与香港大学经管学院郭乃嘉助理教授、李冰晶副教授、朱晓冬教授于2025年9月在经济学顶级期刊ECONOMETRICA上发表学术论文“Rural Pensions, Labor Reallocation, and Aggregate Income: An Empiric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hina,2025, 93(5):1663-1696。
【论文摘要】
题目:农村养老保险、劳动力再配置与总收入:基于中国的实证和量化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显著低于非农部门,这种差异即使在控制部门间劳动力在教育、工作时间等可观测的个体特征后仍然存在。但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力占比较高,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其整体生产效率和收入较低。那么,农业和非农部门间存在生产效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发展中国家为何无法将劳动力从农业部门配置到非农部门?是否有相应的政策能够促进这些国家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基于中国国情,使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新农保的实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来回答上述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和非农部门存在显著的生产效率差异,这主要归因于较高的劳动力流动成本,劳动力自选择的影响较为有限;新农保的实施使得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时间降低,提高了其参与家庭劳动的时间,从而使家庭中年轻人更容易进入到非农部门。整体而言,新农保的实施使得家庭中年轻人外出务工比例上升了4.2个百分点。
在实证基础上,本文通过理论模型来刻画新农保对劳动力供给和外出决策的影响,并建立一般均衡框架来量化分析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量化结果显示,新农保的实施主要通过改变农村家庭内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来产生影响。具体来看,新农保使得农村老年人的劳动供给下降了34%,农民工的劳动供给上升了6%,GDP上升了2.4%,总福利上升了15%。若进一步新农保的待遇提高5倍,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还将上升6.6%,GDP将上升4.2%,总福利上升28.5%。反事实分析表明,2003-2013年,新农保的实施和户籍制度改革共同使劳动力外出比例上升了6.5个百分点,GDP增长了6.6个百分点,同时使得可观察的农业和非农部门间生产效率差异(Observed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Gap)下降了40%。
【作者介绍】
盖庆恩,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三农”问题。
相关成果发表在《Econometrica》《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出版专著《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扭曲及其影响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等;研究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等。
史清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三农”问题、农户行为。
相关成果发表在《Econometrica》《Agricultural Economics》《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出版专著《中国农家行为研究》《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Household Economy:Transition of Ten Villages in Zhejiang, China, 1986-2002》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研究成果获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作品工程奖等。
作者: 学科建设与科研办公室 供稿单位: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