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羧酶体人工光合系统组装级联多酶协同催化CO2还原至甲醇研究获进展
文章导读
如何让二氧化碳“一步到位”变废为宝?科学家从蓝藻中获得关键灵感!受天然羧酶体结构启发,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团队成功构建仿生人工光合系统,通过自组装氢键框架,将光催化与甲酸、甲醛、醇脱氢酶三级酶高效耦合,在水相中实现CO₂连续还原至甲醇,效率达92 μM/h,表观光量子效率5.5%,循环5次仍保持85%活性。这项突破为绿色制备高价值化学品提供了全新路径。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羧酶体是蓝藻等光合细菌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结构之一,通过将包括RuBisCO酶在内的多种蛋白,整合到限域多面体蛋白质骨架结构中,实现多酶高效协同级联催化,促进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受此启发,利用自组装策略,模拟羧酶体多面体骨架结构,整合多酶体系与光催化活性中心到限域有序微环境中,对构筑新型人工光合体系、实现高效二氧化碳光还原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田佳等,在仿羧酶体组装级联多酶复合人工光合体系催化CO2还原至甲醇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研究团队受羧酶体启发,通过水相中基于氢键相互作用的自组装,利用脒基单体、羧基单体与甲酸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及醇脱氢酶(ADH)的电荷增强氢键,通过原位一锅法共组装,实现基于多酶–光活性框架体系的人工光合系统制备。基于联吡啶钌基元的氢键有机框架,富集了光催化活性中心,能够在水相条件下实现高效的辅酶因子NAD+还原进而再生还原型辅酶Ⅰ(NADH),还原速率达4.5 mM/h。
进一步,研究团队通过与甲酸脱氢酶的整合,利用光活性框架再生NADH,以推动甲酸脱氢酶持续消耗NADH还原二氧化碳,实现高效的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制备甲酸。基于光催化位点与酶催化位点拉近效应,增强了光合体系催化制备甲酸的活性,催化甲酸转化频率达681 h-1。同时,通过整合甲酸脱氢酶、甲醛脱氢酶和醇脱氢酶三酶级联体系,将多种蛋白共组装到框架中。共聚焦显微镜实验证明,三种蛋白在框架内部的均一性封装;基于光酶级联催化位点拉近效应,实现了高效光催化酶级联反应还原二氧化碳逐步至甲酸、甲醛到甲醇,其制备甲醇的效率达92 μM/h, 表观光量子效率达5.5%,经过5次催化循环仍保持85%催化活性。
这一模拟天然羧酶体结构的工作,提出了整合光催化与多酶级联催化构筑高效人工光合系统的新思路,为利用高效光–酶级联体系实现二氧化碳还原到高价值多碳产物开辟了道路。
9月15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仿羧酶体人工光合系统组装级联多酶协同催化CO2还原至甲醇研究获进展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