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提出催化剂调控的多变量发散合成策略
文章导读
如何用同一组分子"乐高"拼出8种完全不同的结构?中国科学家最新突破打破传统合成局限!上海有机所何智涛团队在《自然-合成》发表研究,首次实现催化剂调控的三维立体精准控制——仅通过改变钯或铑催化剂,就让普通的内炔烃与杂芳烃发生神奇"变形",同步精准调控Z/E构型、区域选择性和手性构型三大关键参数。这项多变量发散合成策略犹如分子手术刀,从相同原料一步构建出8种立体结构迥异的二芳基烯丙基骨架,为药物研发开辟了"一锅多产"的全新路径!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不对称ƞ3–取代反应是构建手性不饱和片段的重要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何智涛课题组致力于非经典ƞ3–取代反应研究,突破经典模式下底物离去基限制和选择性控制难题。
从相同底物出发,通过发散合成获取目标分子所有异构体的转化方法开发,备受关注。目前,基于单一或双变量控制的发散合成已有较多研究,但鲜有关于同时精准控制更多选择性因素合成方法的研究。
在课题组前期发展的一系列催化转化策略基础上,研究人员探讨内炔烃的发散性氢杂芳基化反应,开发出催化剂控制的区域、立体、几何三维可控合成策略,可同时制备出8种二芳基烯丙基骨架。
近日,该课题组提出催化剂调控的多变量发散合成策略,通过内炔与杂芳烃的反应,制备出8种二芳基烯丙基骨架——[(E,R)-1,1、(E,S)-1,1、(E,R)-1,3、(E,S)-1,3、(Z,R)-1,1、(Z,S)-1,1、(Z,R)-1,3、(Z,S)-1,3]。在钯或铑催化下,内炔烃与氮杂环的氢官能团化反应,展现出良好的Z/E选择性、区域选择性和对映选择性控制效果。机理实验和计算研究表明,对于研究较少的内炔不对称氢官能团化反应,Pd和Rh具有不同的反应机理历程。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内炔烃的三维发散性氢芳基化反应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