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昆明植物所以“原本山川 极命草木”为所训,旨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造福于民。
昆明植物所前身是静生生物调查所和云南省教育厅于1938年7月合作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1950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3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1959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现任所长普诺·白玛丹增,党委书记李宏伟。
建所以来,昆明植物所的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20世纪40年代,引种美烟大金元,试种栽培证明适生性,培育优质种苗,助力云南烟草业发展;20世纪50年代,积极投身橡胶宜林地考察,确定橡胶种植适宜区,打破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封锁,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1958年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1999年提出建设“种质资源库”,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前瞻性、战略性良策;2001年批准建设云南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植物化学学科发展和西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战略支撑;编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等专著,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为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科学基础;研发“天麻素”“宫血宁”“青阳参”“咽康舒片”“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鞘蕊花”“复方SH”“奥生乐赛特”“灯台叶碱”“芬克罗酮”“LFG-53”等一批新药,为国家天然药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解决天麻、松乳菇、块菌人工栽培,突破羊肚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选育云南山茶、杜鹃、报春、兰花等新品种,破译茶树基因组,为云南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在新时期新阶段,昆明植物所将牢记初心使命,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聚焦生态文明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立足中国西南,辐射东南亚和喜马拉雅,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推动学科深度交叉,提升战略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收集与保存、发掘与利用的创新链集成能力,建成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战略生物资源储备库、天然产物库、成果产业孵化基地、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知识传播基地,成为特色鲜明、研究卓越、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研究机构。
昆明植物所现有在册职工587人(岗位聘用362人、项目聘用22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17人,研究生指导教师145人。现有生物学和药学2个一级学科,下设有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4个二级博、硕士培养点以及生物与医药和药学2个专业型硕士培养点。在读研究生67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61人,含留学生18人;硕士研究生415人,含留学生11人。
昆明植物所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3个: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省部级科研平台8个: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野生资源植物研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真菌多样性与绿色发展重点实验室、云南省作物野生近缘种现代组学重点实验室(筹)、天然药物活性筛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云南)、云南省野生特色观赏植物创新工程研究中心;建有两个科学植物园:昆明植物园和丽江高山植物园。国家级野外台站1个: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院级野外台站1个:独龙江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省级野外台站5个:丽江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迪庆白马雪山高山冰缘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黎贡山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红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滇东南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2023年,研究所依托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良好基础,整合全所优势科研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组建的“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重点实验室”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启动建设;同时,研究所作为共建单位参与组建的“植物多样性与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实验室”也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启动建设。
昆明植物所现主办有3个英文学术期刊:Plant Diversity (PD)、Natural Products and Bioprospecting (NPB)和Fungal Diversity (FD)。《植物多样性》最新影响因子为4.8,首次进入植物科学领域Q1区,并入选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2023年获得首个影响因子为4.7,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收录的化学药学领域的70种期刊中排名29,位列Q2区,并入选中国科学院三区期刊;《真菌多样性》影响因子达20.3,位居全球真菌学科领域期刊之首,入选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三本期刊均入选2023年国际影响力TOP期刊榜单,其中Fungal Diversity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另外两刊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直属于中国科学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演化、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学科定位为以陆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现代生态学为主攻学科,主要开展宏观生态学、系统生态学、实验生态学,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网站主要对科研成果,合作交流,人才招聘、科普教育、专业资料参考、珍稀植物、植物数据库、植物志、GIS、植物生物地理、分子生物学、植物化学、北京植物园、中国标本馆、种质资源库、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植物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介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1978年任务建所以来,始终牢记使命,不断奋发进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为我国南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亚热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面向国际干旱区生态、环境、资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大需求,面向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主战场,围绕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与环境监测和评估、新疆和中亚矿产探测与环境治理、干旱区战略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新疆农牧民增收和区域发展等研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重点研究热带边缘海海洋水圈-地圈-生物圈圈层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特征与演变规律,探讨其对资源形成和环境变化的控制和影响,发展具有南海特色的热带海洋资源与环境过程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以生态安全与绿色发展、海-陆-气相互作用与环境安全、边缘海与大洋板块相互作用和岛礁工程环境保障为战略主题,聚焦生态文明和国防安全建设工程,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
没想到天麻素是他们研发的,这个药确实好用,效果挺明显的。
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园真心不错,尤其是春天满园花开的时候,简直是人间仙境!
希望这样的研究机构能获得更多支持,基础研究真的很重要!
看完介绍才知道,原来生活中这么多东西都和植物所的研究有关
带小孩去过昆明植物园,植物种类丰富得惊人,解说也很专业
三本期刊都进入国际影响力top榜单,科研实力确实过硬啊
研制的这些天然药物很多都是常见病的治疗药物,默默守护着国民健康
在丽江高山植物园实习过半年,那里的研究环境和导师都很棒👍
最近在考虑申请读研,昆明植物所的植物学专业看起来很不错啊
原来云南很多特色农产品和植物所的研究有关,涨姿势了
我是药学专业的,特别向往能去昆明植物所实习啊🤔
药学专业的同学建议关注他们每年的暑期实习项目,真的很锻炼人
希望国内这样的科研机构越来越多,支持基础研究!
不太懂科研,但是看到他们研发了那么多新药,感觉真的很了不起
确实厉害,从烟草到医药都有重要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植物多样性》期刊都进Q1区了?厉害了我的国!
这个地方我去年暑假去参观过,强烈推荐给家长带小朋友去学习
作为植物学爱好者,每次看到昆明植物所的研究成果都特别兴奋
没想到云南的烟草业发展还有植物所的功劳,真是长知识了!
不光是烟草,看资料他们还参与了橡胶种植研究,在那个特殊时期为国家解决了大问题
去过昆明植物园,植物种类真的太丰富了,带孩子玩还能学到不少知识😊
昆明植物所的历史太令人敬佩了,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做出了这么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