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国立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现有正高级人员115人,研究生导师183人。拥有院士1人,973计划或国家重点研发任务项目首席科学家2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国家基金重大项目2个、创新群体1个,拥有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核心目标,研究所以“立足岛礁、深耕南海、跨越深蓝”为使命定位,以实现国家意志、完成国家使命,支撑南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国家“南海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为战略目标,主攻南海及热带大洋海洋动力过程与环境效应、南海岛礁可持续发展、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锚准国家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着力突破海洋领域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建成国际水平的热带海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移转化三个高地,为保障我国海洋权益作出贡献。
重点学科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与生态过程、边缘海地质演化与油气资源、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和海洋环境观测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设有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与广州地化所共建)、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应用海洋学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微生物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性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海外基地)以及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与海洋环境工程中心等。拥有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三亚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粤东上升流区海洋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站(汕头海洋植物实验站)和南沙海洋生态环境实验站。有“实验1”“实验3”“实验6”3艘大型海洋科学考察船和一个淡水码头。拥有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中心、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和海洋信息服务中心。南海海洋所牵头,联合广州能源所和华南植物园等24家研究所筹建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50家单位筹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申建工作推进顺利。
近60年来,南海海洋所共取得科研成果近800项,获国家、中国科学院、部委和省市级成果奖260项,相关科技创新团队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18年);代表性成果有“热带海洋微生物新型生物酶高效转化软体动物功能肽的关键技术”、“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南海与邻近热带区域的海洋联系及动力机制”和“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资源环境和权益综合调查研究”等。目前主持、承担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A、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国家基金项目等300余项。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与合作,重点发展与欧、美、日、澳等海洋科学发达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斯里兰卡与斯方共建中国科学院中国斯里兰卡联合科教中心。
南海海洋所是中国科学院及全国海洋科研机构首家获得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科研单位,拥有“工程勘察证书(海洋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测绘资质证书(乙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等。每年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或院地合作项目100余项。是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物理分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广东海洋学会等的依托单位。编辑出版《热带海洋学报》(核心期刊)。曾获广东省“文明单位”和广州市“文明单位”。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专业从事病毒学基础研究及相关技术创新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研究所的目标定位是针对国家生物安全的战略需求和人口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团簇平台,重点开展病毒学、新兴生物技术及生物安全等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健康院深度推进科教融合。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药物化学二级学科博士培养点,拥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材料与化工和生物与医药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依托我国西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天文观测优势,以南方基地(丽江天文观测站)和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抚仙湖太阳观测站)的观测设备为核心,大力推进地面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的立项及建设,依托两站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的天文观测研究;将云南天文台打造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内不可或缺的中国南方天文观测和研究集群。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与集成电路领域的重要研发机构。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不知道有没有针对普通市民的科普讲座?想了解一下南海生态保护的最新进展
这么多科考船和实验室,感觉能解决很多南海实际问题,期待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的新成果👍
作为一名海洋科研工作者,看到南海所的科研实力真心佩服,特别是热带海洋环境研究这块对我们做珊瑚礁保护很有参考价值
希望研究成果能真正造福沿海居民,特别是渔业资源保护这块
渔业资源保护确实很重要!我老家就在沿海,这几年明显感觉鱼少了,希望研究所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这么多科考设备,要是能直播科考过程就更有意思了
要是能开放一些科普活动就好了,想带孩子去长长见识
南海海洋所的科研实力真不是盖的,这么多重点实验室!
60年的老研究所了,科研成果真是丰富,希望能继续保持创新精神!
这么多科考船,不知道平时都在哪些海域活动啊?
南海研究真的很重要,希望能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多出成果!
国家在南海的战略真的需要这样的顶级科研机构支撑,支持!👍
如果能把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民用技术就太棒了,期待更多实用性的研究成果
看介绍感觉资金很充足啊,各种高级设备,希望别浪费国家经费
这些设备看起来确实很先进,但科研经费还是要用在刀刃上啊,希望能多出实质性成果
热带海洋生物研究这块特别有意义,能开发新药就造福很多病人了
热带海洋生物资源研究确实很有前景,期待能出更多实用成果!👍
这么多重点实验室,随便列举就十个以上…这也太猛了吧
60年历史的老牌研究所了,想不到在斯里兰卡还有合作中心,国际化做得不错
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真正用在保护南海生态环境上,现在海洋污染太严重了
海洋保护刻不容缓,相信研究所一定会在这方面做出更多贡献!
看到有这么多科考船,好想去参观一下,不知道有没有开放日什么的😊
确实很想去看看,听说他们的科考船设备都很先进,应该很有看头~
我也想去参观科考船!要是能组织开放日就好了,肯定特别有意思😊
专门研究热带海洋环境,这个方向很不错,毕竟南海对我们国家太重要了
南海海洋所的科研实力真的好强啊,这么多国家级实验室和项目,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