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5个月前发布 55 9 0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是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关键力量,在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所在地:
中国
收录时间:
2025-02-2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是我国生物信息领域的关键力量,在生命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展历程与使命


2003 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研究所依托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整合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部分员工组建成立。2019 年加挂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牌子,2024 年完成领导班子任命,杨运桂研究员担任主任。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我国生物信息大数据的统一汇交、集中存储、安全管理与开放共享,支持前沿交叉研究和转化应用,积极推动全球生物信息共享与治理。

科研实力与成果


研究所科研实力雄厚,组建了 “基因组科学与信息”“精准基因组医学” 两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和 “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获批建设 “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并在 2024 年设立七个科研业务部门。多年来,深度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等重大国际项目,独立完成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牵头完成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2200 多篇,荣获 3 项国家级奖励、40 余项省部级奖励,拥有 99 项授权专利和 163 项软件著作权,多项成果入选重要科学进展。

数据资源与服务


在数据资源建设上成果斐然,建成包含超 100 个数据库的组学数据资源体系,其中组学原始数据归档库 GSA 汇聚近 60PB 生物数据,促进了数据的统一管理与共享。创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为全球抗疫提供数据支撑,还承担国家人类遗传资源信息管理备份任务,建成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一次递交、多系统共用。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与中国遗传学会共同主办《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该刊被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并获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资助。2018 年发起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大数据联盟,成员单位已覆盖 17 个国家,搭建起国际合作网络。

人才培养与教育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2020 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截至 2024 年 12 月底,拥有众多正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汇聚了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设有多个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24 年 11 月在读研究生 362 人。

未来展望


未来,中心将秉持 “边建设、边运行、边服务” 理念,依托张家口基础设施,全力建设数据资源体系与多语种创新智能生态,加强核心数据资源与自主可控软件系统建设,聚焦研发 AI 生物数据语料底座、算法工具及大模型,搭建国际生物大数据合作网络,不断提升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能力,为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与技术支撑,助力我国在生物信息领域持续创新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力 。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通过前沿学科交叉,把纳米科技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物理以及化学等学科结合起来,实现微电子技术到纳米电子技术的无缝过渡;开发智能型微观医疗诊断技术和微观治疗技术。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的电子,离子和带电分子在固体,液体和大分子中的运动方式,来设计新的固体纳米器件,合成新型分子器件和分子互联线,在此基础上通过模仿人类和其他动物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处理方式来设计构造新型计算机;利用纳米材料生长技术和纳米器件制造技术,利用相位控制工程,研究和开发纳米尺度二维和三维无源或有源的声场,毫米波,红外光波,紫外和X射线的相控发射,接收和成像系统。利用这种系统,结合动物昆虫的复眼等仿生技术,对运动目标进行全息成像,关联存储,模式识别,形成对多个运动目标的闭环监控,这将成为微观医疗设备领域,航空航天,汽车防撞系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利用高精度纳米材料生长和工艺技术手段,来改进传统微电子产品的制造工艺,提高集成电路产品性能,特别是提高微电子产品的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与需求牵引相结合、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并重,聚焦新能源与先进储能、新生物、新材料领域,开展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和系统集成重大创新研究,突破领域前沿科学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提供重大创新成果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满足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不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青岛能源所拥有生物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与化工工程共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生物与医药、化工与材料两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点,形成了涵盖生物、化学、化工、材料等领域的学科培养体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
学术会议云

9 条评论

  • Lola心
    Lola心 游客

    17个国家的国际合作网络,这个影响力杠杠的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Netherwhisper
    Netherwhisper 游客

    刚查了下他们的基因组数据库,内容丰富度确实在全球都排得上号 🧬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软软布丁
    软软布丁 游客

    希望能多开放一些免费的在线分析工具,对普通科研人员会很有帮助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奶茶精
    奶茶精 游客

    看到这么多授权专利和软著,国内生物信息学发展真是突飞猛进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书剑行
    书剑行 游客

    2019年就建立了新冠病毒信息库,反应速度真是领先国际水平

    上海上海市
    回复
  • 梅妃
    梅妃 游客

    参加过他们组织的暑期培训,师资力量确实强大,收获很大👍

    广东省广州市
    回复
  • 潮范儿十足
    潮范儿十足 游客

    想问下普通研究组的数据要怎么提交到GSA数据库?有没有操作指南?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企鹅小冰
    企鹅小冰 游客

    60PB的生物数据量也太惊人了,做科研的朋友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资源

    北京北京市
    回复
  • 菊篱子
    菊篱子 游客

    这个研究所真是国内生物技术的顶梁柱啊,这么多年的科研成果让人敬佩!

    北京北京市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