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传发育所1959年成立于北京,前身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遗传研究室与动物研究所遗传组合并组建的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2001年,遗传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1980年建立)整合成立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即遗传发育所);2002年整合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1978年建立),并成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资源研究中心;2003年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包括华大基因)成建制分离成立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遗传发育所历任所长李家洋(2001~2004)、薛勇彪(2004~2014)、杨维才(2014~2023)。
遗传发育所下设基因组生物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系统生物学和农业资源等5个研究中心,拥有公共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现代化植物温室等平台设施,昌平生物技术育种基地、海南南繁育种试验基地、东营分子设计育种试验基地等试验基地,以及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南皮生态试验站、太行山试验站等网络台站。拥有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省节水农业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土壤生态学重点实验室,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单位。2014年联合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现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物和微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是,面向我国粮食安全、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需求和生命科学与农业生态学前沿,攻克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领域重大科学和关键技术问题,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成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原始创新研究基地、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基地、优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所,作为现代农业和生命健康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研究所在高粱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应用,棉属种间杂交育种、大豆高效育种、小麦花药培养与单倍体育种、原生质体再生等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创新,动物胚胎移植、胚胎核移植、人类遗传病产前诊断、中国人类群体遗传学,以及农业生态节水、盐碱地资源利用和中低产田产能提升等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2001年遗传发育所成立并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先后出色完成了二期、三期、创新2020和“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创新发展目标。在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中国水稻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重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番茄等)基因组精细图谱构建,理想株型、氮高效、植物免疫、生殖发育、表观调控等复杂性状调控机制解析,植物染色体工程、分子设计育种、作物快速人工驯化和基因组编辑等前沿技术创新,农田水碳氮循环及环境效应、咸水资源利用和盐碱地增粮技术体系创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干细胞与组织器官再生临床修复技术等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研究所独立或合作完成的8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1、2002、2003、2010、2018、2021年)、5项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09、2010、2013、2014、2018年)、4项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6、2019、2020、2021年)。李振声院士因在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开创性贡献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家洋院士领衔完成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荣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以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6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
遗传发育所共有创新研究组90余个,职工52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拥有一级学科“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博士学位和“生物与医药”、“农业”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设有“生物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遗传发育所是中国遗传学会和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主办英文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和中文学术期刊《遗传》、《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简称自动化所)成立于1956年,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为主要定位,是中国科学院率先布局成立的“人工智能创新研究院”的总体牵头单位,是我国最早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创新性应用研究的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首个“人工智能学院”牵头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是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是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与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的风景名胜区。

金山文档
新一代在线智能文档,协作办公更高效,支持 WPS 云同步、WPS AI.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主要学科方向为高分子科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化学。多年来,化学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基础研究成果,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技术创新与集成不断加强;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延伸创新价值链,技术示范和产业化不断推进。 积极开展化学与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研究,在分子与纳米科学前沿、有机高分子材料、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能源与绿色化学等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建设和完善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基地。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简称:上海光机所)成立于1964年,是我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激光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始建于1970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建所以来,光电所在自适应光学、光束控制、微纳光学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

Asana
可用于项目管理,帮助团队规划、跟踪和协作项目任务等。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国家林业和草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
每天路过中关村都能看到这个研究所的建筑,感觉很神秘又高大上!
我看网站上很多成果展示都比较专业,可以多做些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吗?
希望能组织一些科普活动,让普通大众也能了解这些高精尖的农业科技。
原来我国在农业基因组研究方面已经有了这么多突破性进展,真让人自豪!
对’渤海粮仓’项目很好奇,能介绍下具体技术细节吗?
看到基因编辑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希望能在安全前提下多出成果。
希望能多培养些年轻科学家,把这么强的科研实力传承下去👍
8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这个成就真的太了不起了!
感觉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很有特色,现在国家对生态农业越来越重视了。
希望能公布更多科研成果,让公众了解这些研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李振声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实至名归,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好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这里,看来是科研的重地,不知道对普通学生开放参观吗?🤔
这个研究所实力太强了,光是院士就有5位,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突破性研究!
遗传发育所的历史很长啊,没想到1959年就成立了,一直坚持到现在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