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氮肥驱动小麦旱后恢复的分子机制获揭示
干旱是制约作物产量的重要环境胁迫因素。传统研究聚焦于作物抗旱性,却对干旱胁迫后恢复过程关注不足。作物在干旱缓解后的恢复能力,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氮肥作为优化植物生长和抗逆性的核心营养元素,其在恢复...
被子植物雄性生殖单位组装机制获揭示
被子植物的精细胞丧失自主运动能力,利用粉管受精机制,被定向递送至胚囊,使受精过程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这一机制对被子植物在陆地的扩张与适应具有重要作用。花粉由单倍体小孢子发育而来,小孢子进行第一次不对称分...
研究阐明免疫激发子-受体模块赋予作物广谱抗性
植物基因组编码着数千种分泌小肽,这类肽类物质对植物从发育到防御反应等生命活动环节均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其中,较多分泌小肽会被膜定位的模式识别受体感知,而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受体激酶便是这类受体中最大的家...
研究发现大豆籽粒性状调控新机制
大豆是全球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来源之一,其广泛应用于人类食品、动物饲料及工业原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提高大豆产量一直是大豆育种领域的核心目标,直接关系全球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
科研人员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麦旗叶夹角测量新方法
旗叶夹角是 决定小麦群体大小、群体光能拦截效率以及通风透光性能的关键农艺性状,是小麦株型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旗叶夹角因长期依赖人工测量,导致效率低、精度差、主观性强,难以满足大规模精准育种和栽培管理的...
科学家发布机器人育种家“吉儿”系统
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带领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在《细胞》(Cell)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crop flower morphology facilitates...
研究发现可促进缺血性心血管疾病血管再生的小分子抑制剂
心肌梗死和外周动脉疾病的核心病理特征是动脉闭塞引起的组织缺血,进而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转录因子BACH1 (BTB and CNC homolog 1) 是碱性亮氨酸拉链蛋白家族的成员,能通过抑制Wn...
科学家开发出超大片段DNA精准无痕编辑新方法
基因组编辑技术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以CRISPR及其衍生技术为代表的编辑系统通过可编程的向导RNA引导Cas9等核酸酶靶向基因组特定位点,被广泛应用于特...
研究揭示水稻温敏雄性不育系tms5转育起点温度的调控机制
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推动了杂交水稻发展。超过95%的温敏两系杂交稻组合均是由含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的不育系配组而成,凸显了tms5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重要地位。温敏雄性不育...
小麦抗条锈病基因挖掘与利用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凌宏清团队,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和韩德俊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全球尺度上构建了小麦条锈病“综合抗源”核心资源库,解析了普通小麦条锈病抗性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