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清华力量再登顶!5位青年科学家斩获2025年科学探索奖,他们正用颠覆性突破重塑人类认知边界。从吴嘉敏教授用智能计算显微术"透视"活体细胞互作,到胥蕊娜教授破解地底封存CO₂的核心密码;从宋成教授操控"反铁磁"改写信息存储规则,到西湖大学闫浈、徐和平分别揭示叶绿体生命通道与免疫系统精密网络——这些清华血脉的探索者,正在生命奥秘、清洁能源、信息革命的最前沿凿开全新突破口。看中国青年科学家如何用硬核创新,在基础研究的无人区插上旗帜!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8月25日,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公布,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其中包括5位清华人,他们分别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吴嘉敏、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胥蕊娜、材料学院教授宋成,以及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闫浈与徐和平。
获奖人简介
生命科学领域
闫浈(2011级博、2016-2018博士后,医学院)
闫浈,女,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11年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清华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加入西湖大学。长期从事跨膜运输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系统地揭示了叶绿体蛋白转运系统和动力系统的组分、组装、工作机制和进化多样性及保守性,为深入理解叶绿体蛋白的跨膜转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结构依据,并为相关研究和潜在的应用奠定了关键基础。
医学科学领域
徐和平(2010级博,医学院)
徐和平,男,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2014年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9年先后在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研究中心以及哈佛-麻省理工Broad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入职西湖大学。
研究方向:系统免疫学与免疫生理学,在调节免疫细胞分化与功能的内在分子机制与外在组织微环境方向做出了多项原创性成果。
信息电子领域
吴嘉敏(2010级本、2014级博、2019-2021博士后,自动化)
吴嘉敏,男,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副教授。2014年、2019年先后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21年在自动化系博士后出站。致力于计算成像、介观显微仪器与跨尺度生物数据理解的交叉研究,提出扫描光场成像原理与数字自适应光学架构,打开了活体介观尺度下大规模细胞间相互作用研究的大门,成果获2022年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22、2023中国光学十大进展等。
研究方向:计算光学、显微仪器与光电智能计算。
能源环境领域
胥蕊娜(1998级本、2002级博,热能;2007-2009博士后,核研院)
胥蕊娜,女,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2002年、2007年先后在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现能源与动力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9年在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低碳能源与动力领域复杂条件下热质传递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以第三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研究方向:围绕非常规能源资源(页岩气、页岩油、深层增强型地热系统、超稠油热采)开采技术、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CO2强化页岩油气开采、CO2增强型地热系统、CO2超稠油热采)以及航空航天热防护领域所涉及到的热物理现象及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开展科学研究。
前沿交叉领域
宋成(2004级博,材料)
宋成,男,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2009年在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反铁磁自旋电子学研究,阐明了反铁磁磁矩翻转的抗阻尼力矩机制,发现了反铁磁自旋霍尔效应;观察到交错自旋劈裂力矩效应,是交错磁体的“原创实验”,通过晶体对称性操控实现了交错磁体及其数据读写性能的有效调控;全创新链地开展了声表面波材料与器件技术研究,构筑了新型多层结构滤波器;将磁性材料集成到声学射频器件,开发出低探测极限的弱磁传感器和小体积、大带宽、高辐射效率的磁电天线。
研究方向:面向高速、高密度信息存储与高频移动通讯的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信息功能材料研究,包括自旋电子学材料、声表面波滤波器和磁声耦合器件。
供稿:校友总会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