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刘森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学术文章
文章导读
你是否以为马克思的哲学只是对黑格尔的批判?刘森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最新发文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真正的思想主线,竟是一场关于“感性”的哲学革命。费尔巴哈与施蒂纳并非先后批判对象,而是并列的双重靶心;他们试图转向感性哲学,却陷入新的形而上学泥潭。马克思如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重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文章提出五个“双重”结构,层层递进,揭开马克思创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深层逻辑。这场哲学转向,不仅颠覆你对《形态》的传统认知,更重新定义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基。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刘森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5年第7期上发表了“在马克思哲学中重新理解感性——《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哲学主线与主题”一文。
文章认为,与新出版的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把施蒂纳章作为全书核心不同,费尔巴哈与施蒂纳构成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并列的双批判核心。与鲍威尔还拘泥于主体性哲学不同,两人已经走向从否定(思辨)哲学向肯定(实证)哲学转变的新路。两人都是不成功的、片面或极端的肯定(实证)哲学实验。理论、理性如何吸纳、尊重感性经验、情感、欲望、利益并由此重构,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是正在诞生的新哲学的根本追求。费尔巴哈、施蒂纳没有真正告别贬斥感性的传统形而上学,却又新生了片面、极端理解感性的新形而上学。在马克思、恩格斯试图建构的“真正的实证科学”中,包含着一种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关系的新哲学,也包含着哲学与“实证科学”的新型关系。《形态》中包含着五个“双重”关系:费尔巴哈与施蒂纳是双重批判对象;黑格尔与晚期谢林的争论隐含其中;主体性哲学与肯定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双重”哲学转向;实证哲学与实证科学及其关系是第四个“双重”;马克思、恩格斯构成第五个“双重”。五种“双重”关系的叠加递进,使得一种立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理解感性及其与理性关系的新哲学得以诞生。
文章认为,从历史发生学角度说,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和对施蒂纳的批判一开始就密切联系在一起。从思想变迁的逻辑上说,费尔巴哈与施蒂纳都沿着从思辨哲学走向感性哲学的方向寻求推进,但都脱离大道陷入泥泞小道,需要一体性的纠偏和批判;费尔巴哈在告别思辨(否定)哲学走向感性(肯定)哲学中起过积极作用,所以马克思一开始对费尔巴哈评价较高。但随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进展,费尔巴哈推崇的那种 “感性”直观的弊端日益暴露;感性世界能否被传统理性、逻辑系统尊重和承认,感性世界会不会被理性系统遮蔽,从德国古典哲学伊始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各门新科学对感性世界的重视促成了在德国以晚期谢林为代表、在法国以孔德为代表的两种 “实证哲学” (positive philosophie);处理好经验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本质与实存的关系,就成为关键。这个问题是马克思1843-1844年明确 批判黑格尔的出发点,1845-1846年在 《形态》中做了初步清算和回答,但其实马克思终生都在不断思考。与黑格尔贬抑感性,晚期谢林在宗教、神话、艺术中声扬感性,费尔巴哈脱离否定哲学把感性理解为直观,施蒂纳极端否定理性普遍性不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重思感性,在吸收和扬弃主体性哲学与肯定哲学双重成就的基础上创建了协调感性与理性合理关系的新哲学。
作者简介:刘森林,中共党员,1965年7月生,山东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逻辑学会会长。主持国家重大、重点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3项;出版专著《物与无》、《启蒙的辩证》等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24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0篇;获省部级以上社科优秀成果奖20项,其中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三等奖6项,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还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研究类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担任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10年,主持翻译“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和“虚无主义批判”两个译丛,均为国内首创。培养的研究生、指导的博士后有的已成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青拔人才、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教师等,育人成效较为显著。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