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刘建波团队研究氮-单氟甲基酰胺合成方法新进展
				
				文章导读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刘建波团队首次实现氮-单氟甲基酰胺的通用性合成,反应以AgF为氟源,直接将酰氯转化为N-CH2F酰胺,并保留原料手性。研究结果显示,通过调节反应条件可实现四种类型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并成功应用于肽键修饰及药物改造,如青霉素和扑热息痛。稳定性测试表明,产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中保持较高稳定性。该成果已发表于《自然·化学》。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通讯员康峻鸣)近日,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刘建波团队首次实现了氮-单氟甲基酰胺的通用性合成。反应以AgF为氟源,通过亚胺的连续酰化和氟化,将酰氯直接转化为相应的N-CH2F酰胺,同时保留了起始原料羧酸和胺的手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化学》(Nature Chemistry)。

研究发现,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加料顺序,实现了四大类型反应(烷基亚胺+芳基酰氯、烷基亚胺+烷基酰氯、芳基亚胺+芳基酰氯、芳基亚胺+烷基酰氯),并具有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该反应还能应用到肽键的选择性N-CH2F修饰,并修饰青霉素、扑热息痛等药物,拓展了化合物库,促进了拟肽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设计。
稳定性实验证明,产物在生理环境中24小时仍有60-100%的剩余,酸性(pH 2.0)环境下12小时仍存留44-85%。研究团队表示,该方法有望推广至大多数仲酰胺的单氟甲基化修饰,推动药物设计和放射性药物的18F标记。
该文章的第一单位、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均为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刘建波副研究员为最后通讯作者,张祥松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