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海洋固定、传输与储存碳的主要载体,揭示其循环机制对理解海洋碳汇及气候反馈至关重要。传统观点认为深海DOC为惰性碳库,随洋流缓慢迁移,可储存上千年,但深海微生物的高活性表明可能存在未知的碳循环过程。
近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晏明全研究员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Unveiling ongoing biogeochemical dynamics of CDOM from surface to deep ocean ”的研究,首次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技术绘制了三大洋发色有机物(CDOM)光谱指纹参数分布图。研究发现CDOM的分子组成与温度、营养盐、溶解氧等物理化学因子高度关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在深海层(1000—5000m),尽管DOC浓度相对稳定,约18.2%的高共轭芳香组分可转化为低分子量CDOM。在此基础上,团队提出“阶梯式微生物–溶解性有机碳循环模型”(SMDL),揭示微生物通过逐步降解CDOM驱动深海能量流,为深海贡献3–24PgCyr-1的碳通量。这一值显著高于传统估算的颗粒态有机碳通量(约1.5PgCyr-1),揭开了深海巨大能量缺口之谜。该成果对重新评估深海碳循环、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预测气候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图1 三大洋光学分区(a—c)和生物地球化学分区(d—f)。a、d太平洋中部;b、e东印度洋;c、f大西洋中部
图2 深海阶梯式微生物-溶解性有机碳循环(SMDL)机制
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性探索计划项目(项目编号:52450013)等资助完成。论文通讯作者为晏明全,第一作者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莫山圣。合作者包括瑞典Linköping大学Norbert Hertkorn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Gregory Korshin教授及北京大学倪晋仁院士。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