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制可漂浮二氧化钛材料
5月3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刘岗团队在《自然·通讯》发文,成功研制出可漂浮二氧化钛材料。该材料可以在光照下分解塑料,创造了中性条件下塑料分解效率的新纪录,且所得产物中四成为乙醇。这项成果不仅为塑料垃圾处理提供了新方案,还具有显著的环保意义,有望推动废弃塑料的绿色回收利用。
塑料的广泛应用给现代社会带来了便利,但其难以降解的特性也导致了全球塑料垃圾问题日益严重。传统的塑料处理方式如焚烧、填埋等存在诸多弊端,而光催化分解塑料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技术利用光照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将废弃塑料转化为有用的化工原料。然而,传统的光催化材料与塑料之间的接触存在屏障,且产生的超氧自由基本寿命较短,限制了分解效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思路,给二氧化钛披上一层“防水战甲”,使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这一创新赋予了二氧化钛两个新功能:一是让阳光、氧气、光催化材料和塑料实现零距离接触,突破了原本光催化材料与塑料间的接触屏障;二是可以利用寿命更长的超氧自由基,其寿命长达1毫秒,能充分切断塑料分子碳链,显著提高了分解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分解废塑料后所得产物中四成为乙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相比传统技术需要通过强酸强碱预处理,这种新型二氧化钛材料大大降低了废弃塑料处理成本,为塑料垃圾的高效、环保处理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未来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助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