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开发纳米纤维素电极粘结剂助力锂硫电池研发
				
				文章导读
				
			
			锂硫电池的商业化瓶颈,竟被一种纳米纤维素粘结剂破解?中韩顶尖团队(清华、延世、江原大学)最新研究揭示:TEMPO氧化的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作为电极粘结剂,在贫电解液条件下实现72%超高硫负载量,彻底扭转传统困境——它通过活性位点精准抑制多硫化物聚集,让电池比容量飙升至1221mAh/gsulfur、能量密度突破503Wh/kg,远超现有技术。这意味着电动汽车续航焦虑将迎刃而解,高能量需求领域迎来革命性曙光,速看《先进材料》期刊如何用"小粘结剂"撬动万亿市场!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4月7日,据Wiley网站消息,清华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和韩国江原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基于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氧化的纤维素纳米纤维(TOCN)硫正极粘结剂,提高了锂硫电池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相关研究内容发表在《先进材料》期刊上。
锂硫电池理论能量密度高,且自然界硫资源丰富,是商业锂离子电池最具潜力的替代品。然而锂硫电池中硫活性材料的实际负载量过低,导致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远低于理论预期。当前,主要采用减少锂硫电池中电解液含量来提升电池的实际能量密度,但这会阻碍锂多硫化物(LiPS)溶解,导致电解液粘度增加,最终降低电池能量密度。对此,研究团队引入TOCN作为扩展纳米纤维电极粘结剂,以在贫电解液条件下提高锂硫电池中硫的利用和转化率。TOCN的引入能够提供更多与多硫化锂(LiPS)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即使在低至1%质量分数的TOCN粘结剂含量下,也能有效抑制LiPS聚集,同时还能实现高达72%质量分数的硫负载量。经测试,使用TOCN粘结剂的硫正极比容量、放电率性能和循环保持率均得到提高,使锂硫电池在贫电解液条件下实现了1221毫安时每克硫(mAh/gsulfur)的高比容量(单位质量硫)和503瓦时每千克(Wh/kg)的高能量密度,远超先前报道的基于聚合物粘结剂硫正极的锂硫电池。该研究为锂硫电池商业化奠定了基础,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能量需求领域有较大应用潜力。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