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利用局部隧穿一维类钙钛矿钝化接触实现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模组
3月20日,河海大学研究团队利用局部隧穿一维(1D)类钙钛矿钝化接触实现了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太阳能模组。该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上。
界面工程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钝化界面缺陷以减轻非辐射复合的方法,但钙钛矿和电荷传输层之间低于标准的界面质量阻碍了电荷提取和传输。研究团队通过1-乙基-2-甲基吡啶碘化物([EtMePy]I)和碘化铅(PbI2)之间的原位反应,使用自组装的1D类钙钛矿实现了局部隧穿钝化接触。均匀共形层和非连续分布的1D [EtMePy]PbI3类钙钛矿晶体的形成在钙钛矿和空穴传输层之间的界面处充当局部隧穿接触,从而抑制了界面非辐射复合并促进了载流子的空间分离。优化后的钙钛矿太阳电池组件实现功率转换效率达22.54%和80.0%的高填充因子,孔径面积为29.0cm2。在1个太阳光照强度下,在85℃和85%相对湿度下进行约1000小时的最大功率点跟踪后,封装器件仍保留初始效率的90.4%。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