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采取新策略提升锂硫电池性能
文章导读
你是否好奇,是什么让锂硫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实现惊人突破?西安交大研究团队巧妙结合电化学原位掺杂与自组装技术,成功制备出镍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膜,像“分子筛”一样加速锂离子脱溶剂化过程。这项发表于《德国化学会国际版》的成果,使电池容量达1169 mAh/g,700次循环后衰减率仅0.024%。揭秘高性能锂硫电池背后的催化与筛分协同机制,为下一代储能技术带来全新可能。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2月21日,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采用电化学原位掺杂与自组装策略,制备镍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膜,可显著提升锂硫电池性能。该成果发表在《德国化学会国际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
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有望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然而,在电极与电解质的接触面上,锂离子从溶剂化状态转变为非溶剂化状态的过程受到抑制,严重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发展。对此,研究团队提出一种新策略,把电化学原位掺杂和自组装相结合,来制备镍单原子锚定的石墨烯膜,目的是结合电催化与纳米通道筛分效应,加速锂离子–溶剂络合物的解离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以石墨烯膜作为正极界面修饰层的锂硫电池容量高达1169 mAh/g,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和出色的长期循环稳定性,700次循环后每个循环的容量衰减仅为0.024%。该成果对推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设备发展、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