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发新型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芯片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你能否想象,一张芯片竟能窥探大脑神经网络的“私密对话”?哈佛团队在《自然》发表突破性成果:一款新型CMOS芯片搭载4,096个微孔电极,首次实现大规模并行细胞内记录。在大鼠神经元实验中,它以90%的耦合效率捕获全网络突触信号,一举绘制出超7万个突触连接图谱,误差率仅5%。这项技术不仅将映射规模提升数百倍,更首次精细区分多种突触类型,为破解脑功能连接密码打开全新可能——脑科学的下一次革命,或许就从这块芯片开始。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哈佛大学研发新型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芯片

211日,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在“Nature”发文,成功研发了一种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芯片,该芯片上内含4,096个微孔电极阵列,能够记录多个神经细胞间的电活动。

神经元细胞内记录技术的大规模并行应用,使科学家能够测量整个神经元网络中的突触信号,进而对突触连接进行详尽的映射和特征描述。然而,迄今为止,最先进的记录技术也仅能绘制约300个突触连接。基于此,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了一款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芯片的4,096/铂黑微孔电极阵列,专门用于并行细胞内记录,以实现更全面的突触连接映射。该阵列的微孔-神经元界面与芯片内置的电流钳制电路相结合,在大鼠神经元培养实验中达到了90%的平均细胞内耦合效率,从而获取了包含大量突触信号的全网络细胞内记录数据。基于这些数据,团队成功地从超过2,000个神经元中解析出70,000余个可能的突触连接,并进一步将它们细分为电突触连接、抑制性化学突触连接、弱/无事件兴奋性化学突触连接以及强/有事件兴奋性化学突触连接,整体估计误差率仅为5%左右。该研究突破性的突触连接映射规模及其特征分析能力,为未来迈向大规模神经元网络的功能连接映射奠定了坚实基础。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