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发布新型光谱卷积神经网络芯片架构,实现无相干自然光的片上边缘计算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让自然光直接“参与”计算?清华大学团队最新发布的光谱卷积神经网络芯片,首次实现无需转换为相干光的片上边缘计算,突破光学计算多年瓶颈。通过在CMOS传感器上集成光谱滤波器组,芯片可对自然光实时分光与卷积,数据吞吐量骤降96%,大幅提升多尺度光谱特征提取效率。这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成果,不仅降低AI系统能耗与成本,更将推动人脸防伪、疾病诊断等高依赖光谱场景的智能化革新。光学计算的实用化大门,正由此打开。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发布新型光谱卷积神经网络芯片架构,实现无相干自然光的片上边缘计算

12日,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宣布发布一款基于光学卷积层(OCL)与可重构电子后端结合的新型光谱卷积神经网络(SCNN)芯片,实现了对无相干自然光的片上边缘计算。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该突破为在传感器端直接处理包含光谱信息的自然光数据提供了可行方案,对降低人工智能与边缘计算系统的能耗与成本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光学计算多需先将自然光转化为相干光,不仅能量效率有限,还会丢失诸多关键物理信息。清华团队提出的SCNN芯片则基于光学卷积层与可重构电子后端的协同架构:在CMOS图像传感器上集成大规模光谱滤波器组,直接对来自外界的自然光进行分光与卷积操作,并依据传感器成像速度自适应完成实时计算。此举在保留光学并行度与低功耗优势的同时,借助电子后端灵活实现网络训练与推理任务。实验显示,该芯片在自适应处理CMOS图像传感器实时成像数据的同时,数据吞吐量降低96%,大幅减轻后端计算负担,并有效提升多尺度光谱特征的获取能力,有望应用于人脸防伪、疾病诊断等对光谱信息依赖度高的场景。该研究为边缘智能与人工智能硬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并在未来具备广泛产业应用潜力。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