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赋予动物“超视觉”功能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胡伟达团队,联合复旦大学周鹏/王水源团队与张嘉漪/颜彪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的可植入视觉假体。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并赋予其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

当前,全球有超过2亿的视网膜变性患者,无法看到多彩的世界。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索通过人工方法进行视觉修复,如利用光电二极管技术路线制备可植入的视网膜假体。但是,该方法制备工艺复杂,且感知的光谱波段范围有限。而引入红外视觉能够使得人类拥有感知弱光信号的能力。

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尝试,该团队研制出能够进行高效光电转换、宽谱响应、安全植入的碲纳米线网络(TeNWNs)视网膜假体。TeNWNs假体能够在无需外接电源供应情况下,在生物视网膜中代替凋亡感光细胞,自发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进而直接激活视网膜上尚存活的神经细胞。TeNWNs假体融合了仿生修复与功能拓展的双重特性,其光谱覆盖范围为470至1550纳米,横跨可见光至近红外II区。团队发现,一次微创且可逆的视网膜下植入手术可以修复可见光视觉,并能够将视觉感知拓展至特定红外波长范围。进一步,在让实验室的失明小鼠重新获得对可见光感知能力的基础上,团队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即食蟹猴模型上进行了验证。团队同样实现了无损可见视觉前提下的红外视觉拓展。

这一研究有望突破现有视觉修复技术的局限,为拓展红外视觉、探索新型视觉感知模态开辟临床转化路径。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科学家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赋予动物“超视觉”功能

TeNWNs修复和增强盲人视觉示意图及作用机制

科学家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赋予动物“超视觉”功能

TeNWNs光电流密度和光谱范围

科学家开发新一代视觉假体赋予动物“超视觉”功能

超视觉假体实物样品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