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在中国史前母系社会组织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我国学者在中国史前母系社会组织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图 傅家遗址单亲遗传标记和生物亲缘关系。(a)傅家遗址南北两个墓地,(b)傅家南北墓地的亲缘关系,(c)线粒体和Y染色体的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一组南北墓地之间的婚配关系示意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192953、T2188102)等资助下,北京大学宁超、张海团队,黄岩谊、庞玉宏团队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孙波团队,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学者合作,在我国史前母系社会研究中取得突破。研究首次确证了史前母系社会组织的存在,分析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的结构,揭示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下游沿海地区母系氏族社会的组织特征、人口规模、生业模式和生产力水平等关键信息。相关成果以“古DNA研究揭示中国新石器时代双氏族母系社会结构(Ancient DNA reveals a two-clanned matrilineal community in Neolithic China)”为题,于2025年6月4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03-x。

  针对长期未解答的“母系社会是否曾真实存在于更早期的史前人类社会”问题,研究团队围绕山东广饶傅家遗址的两处大汶口文化墓地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基于古DNA鸟枪法测序以及捕获富集技术,获取了来自北区墓地的14个个体(3名男性,11名女性)和南区墓地的46个个体(16名男性,30名女性)的人骨遗骸全基因组数据。采用高分辨率古DNA亲缘关系鉴定技术,通过考古学、人类学、稳定同位素以及碳十四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实证确认了大约公元前2750年至公元前2500年间大汶口文化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村落组织,为摩尔根、恩格斯在19世纪提出的“原始母系社会是文明前夜重要阶段”的理论提供了关键的东方证据。该研究不仅提供了首个基于系统遗传数据确证的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模型,也为理解早期社会复杂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还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岸带地区对完整理解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