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林中心在不同生境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亚林中心在不同生境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图1 不同生境在细菌门、真菌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差异

亚林中心在不同生境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图2 土壤理化性质与根际土壤细菌(左)和真菌(右)关系冗余

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i)为玄参科鹿茸草属多年生泛性半寄生草本植物,具有抑菌、抗炎和抗病毒等功效,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药用植物。由于其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极低,加上长期的掠夺式采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利用林地仿野生栽培沙氏鹿茸草是缓解野生资源减少的有效措施。亚林中心林下经济创新团队以野生和人工栽培的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沙氏鹿茸草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差异,揭示了沙氏鹿茸草根际微生物在不同生境的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野生生境和人工栽培下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土壤养分是驱动其根际微生物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其中土壤全氮、速效钾、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碱解氮和有机质的影响。该研究结果为沙氏鹿茸草的规模化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上述成果发表在《林业科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上,该研究得到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项目共同资助。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学术会议云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