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所等关于砂子供需的研究获进展
文章导读
你是否想过,支撑高楼大厦的砂子正面临全球性短缺?中国如何在十年间将机制砂占比从20%飙升至80%,成功逆转砂子供应危机?一项由中科院城市环境所领衔的国际研究,首次精细追踪了1995至2020年中国砂子资源的流动全貌,揭秘天然砂消费达峰后快速下降的背后逻辑。这项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的成果,不仅破解了资源去向不清的难题,更揭示了中国如何通过“限采+推广”双策并举,实现砂子供应结构的历史性转型,为全球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关键范本。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砂子(或称沙子),是支撑基础设施及工业生产的重要资源。随着全球城镇化的发展,砂子供需缺口逐渐扩大。
开展中国砂子开采、消费及全过程流动的监测和追踪极为重要。然而,砂子资源流动存在来源不明、过程模糊和去向不清等问题,同时相关统计数据缺失,制约了砂子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陈伟强团队与东北大学王鹤鸣团队,联合英国剑桥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国内外研究团队,构建砂子全过程资源流动的监测框架,通过集成多源数据,完成了1995年至2020年中国砂子资源流动的精细化追踪。研究发现,为应对天然砂供应短缺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通过供给侧的“天然砂开采管控”以及消费侧的“机制砂应用推广”,逆转了中国砂子的供应结构。其中,天然砂消费自2010年达峰之后快速下降,同时机制砂占比由20%快速上升至80%左右,从而实现了由天然砂向机制砂的转型。这一研究将为应对天然砂短缺危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以Substantial Increase in China’s Manufactured Sand Supply Since 2010为题,在线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