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X射线双星“早衰”现象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出版检索稳定,快至7天录用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文章导读
你相信宇宙中的“灯塔”会比预期更早熄灭吗?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最新观测发现,仙女座星系的X射线双星正以惊人的速度黯淡——它们不仅没有经历理论预言的十亿年稳定辐射期,甚至在形成后便快速衰减。这项颠覆性研究通过4506个X射线源数据,首次揭示星系恒星形成历史会显著影响X射线辐射强度,对沿用多年的“星系质量决定亮度”理论提出挑战。想知道这场宇宙级“早衰”现象如何改写双星演化教科书?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X射线双星中的致密天体从伴星吸积物质,并释放出强烈的X射线。仙女座星系是距离银河系最近的大型旋涡星系,因而成为研究恒星级X射线源的“理想实验室”。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清华大学,利用欧洲空间局XMM-Newton空间X射线望远镜,对仙女座星系开展了全面的X射线源巡天研究。研究显示,仙女座星系中低质量X射线双星的总X射线辐射亮度明显低于理论预期,表明这些系统在形成后呈现出持续且快速的衰减趋势,比理论预期的演化速度更快。

研究团队通过长时间多次曝光,观测区域覆盖了仙女座盘面及其周边共7.2平方度的天区,最终探测到4506个X射线源。通过对比盘面外的“背景视场”,团队高精度地扣除了来自前景恒星和背景活动星系核的干扰,获得了样本量大且背景干净的仙女座星系X射线源样本。

团队通过构建仙女座中心核球、内旋臂、外盘等不同区域的X射线光度函数,比较了各处源群体性质。结果显示,仙女座盘面内的低质量X射线双星主导了星系的整体X射线辐射,但其单位恒星质量对应的低质量X射线双星总X射线亮度,明显低于其他星系。这表明,仙女座的X射线源群体已经经历了明显的亮度衰减,尤其在“内旋臂”区域较为明显,该区域由20亿年至40亿年前形成的恒星构成,其X射线辐射异常暗淡。

通过联合仙女座星系恒星形成历史分析,研究发现这些X射线双星系统在形成后呈现出持续且快速的衰减趋势,并未出现理论预言中长达十亿年的辐射“平台期”——其实际亮度在10亿年左右时已远低于理论值。这一发现质疑了“X射线光度与星系质量成正比”经验关系的普适性,并对低质量X射线双星光度演化模型提出了挑战。

长期以来,天文学家以星系的恒星质量估算其总X射线亮度,即“X射线光度—质量关系”。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经验规律在经历过特定恒星形成历史的星系中会失效。这意味着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会对星系整体X射线辐射强度产生更复杂的影响,而非简单地与总恒星质量成正比。仙女座的X射线源总体亮度比其他同类星系低,原因在于其恒星总体形成较早,低质量X射线双星已进入“光度早衰”阶段。

该研究为校准理论模型提供了新基准,并为理解银河系及其他星系中双星的长期演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研究揭示X射线双星“早衰”现象

X 射线与红外波段交织的仙女座

研究揭示X射线双星“早衰”现象

X 射线双星亮度随年龄演化的轨迹

© 版权声明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多学科征稿、征稿主题广 | 免费主题匹配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三届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CONF-MLA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立即查看超全会议列表

1 条评论

  • 血月狂刀
    血月狂刀 读者

    这研究有意思,X射线双星比预期衰减更快啊

    北海道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