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在渔业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出版检索稳定,快至7天录用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文章导读
当海上养殖筏小到卫星都难以捕捉,监管部门如何实现精准管理?中国海洋大学刘阳团队用AI给出了惊艳答案——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让卫星影像首次实现单个牡蛎养殖筏的精准识别,提取精度高达88%。这项突破不仅解决了传统监管"看不清、管不细"的痛点,更能实时发现违规用海、监测设施异常,为沿海养殖业装上了"天眼"。目前该技术已在山东乳山成功应用,识别出4万余个养殖筏,让海洋管理从粗放走向精准。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刘阳教授团队在国际遥感顶刊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ISPRS 摄影测量与遥感杂志》)发表了题为“Mapping subtle-featured oyster rafts with high-resolution imagery and deep learning techniques”(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微弱特征牡蛎养殖筏探测)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为我国近海养殖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有望破解长期以来近海养殖监管效率低、精度不足的难题。同时,该研究也进行了产业转化应用的推广,“基于卫星遥感的牡蛎养殖区规划及确权监管评估技术”荣获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水产学会渔业新技术2025年优秀科技成果。

水产养殖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渔业经济发展、促进沿海地区民生改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近海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设施布局不合理,传统监管手段面临着“覆盖范围有限、数据更新滞后、识别精度不足”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精细化管理的现实需求。近年来,遥感影像技术与图像分类算法的快速发展,为近海养殖区识别提供了全新思路,相关领域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多数研究仍聚焦于大范围、大尺度的养殖区域宏观调查,无法精准提取单个养殖设施的位置、形态、规模等关键信息。这种“重宏观、轻微观”的研究现状,使得卫星遥感技术在近海养殖设施动态监测、违规用海排查等精细化管理场景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刘阳教授团队开展了针对性研究。团队以高分辨率“吉林一号”卫星影像为数据基础,创新构建并训练深度学习语义分割模型,重点攻克复杂海洋环境下“微弱特征牡蛎养殖筏精准识别”这一核心难题。与传统研究相比,该成果的突破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识别精度的跨越式提升。团队采用Swin-Transformer编码器搭建语义分割模型,有效解决了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感受野受限、难以捕捉全局上下文信息”的技术瓶颈。该模型基于自注意力机制,能够充分关联影像中的全局特征与局部细节,精准识别出光学反射特征弱、纹理信息不明显的牡蛎养殖筏,即使在海浪、云层、光照变化等复杂干扰条件下,仍能保持稳定的识别性能。在测试数据集验证中,该模型的提取精度高达88%,显著优于UNet等传统深度学习模型,为单个养殖设施的精准定位奠定了技术基础。

中国海洋大学在渔业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1 语义分割模型流程图

二是实现从“区域识别”到“单体提取”的突破。依托高精度模型,团队首次实现了复杂海洋环境下牡蛎养殖筏的“单体级”提取。以山东乳山市海域为研究区域进行实地验证时,团队成功识别出超过4万个牡蛎养殖筏,并精准获取了每个养殖筏的长度、分布密度等关键参数。同时也发现有零星长度异常的养殖筏分散在养殖区周边。经分析,这些异常养殖筏多因人为操作不规范(如设施维护不到位)或自然环境影响(如风浪冲击导致设施变形、移位),处于养殖状态异常的情况,为后续养殖设施健康状况监测、风险预警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

中国海洋大学在渔业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图2 高分卫星遥感识别牡蛎养殖筏结果

三是为精细化监管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路径。本研究得到的养殖筏识别结果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超出规划养殖区范围、侵占航道、生态保护区等其他海洋功能区的违规养殖筏。成果可直接服务于海洋管理部门的违规用海排查与整改工作,帮助规范养殖户的合法用海行为,有效避免因无序养殖导致的海域资源浪费、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为乳山市牡蛎养殖业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在渔业遥感领域取得新进展

团队参加2025年中国水产学会范蠡学术大会并上台领奖(左三为刘阳)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水产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牟天伟,通讯作者为刘阳教授,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北京天象新亚科技有限公司、乳山市海洋发展局、乳山市海洋经济发展中心、乳山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等协助支持。刘阳教授团队长期深耕“遥感技术与水产领域交叉应用”,始终围绕行业实际需求开展研究,在海洋牧场规划、养殖区科学选址、养殖容量精准评估、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关,为推动我国水产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文:田浩 牟天伟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sprsjprs.2025.10.029

© 版权声明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多学科征稿、征稿主题广 | 免费主题匹配
2026年第五届算法、计算和机器学习国际会议(CACML 2026)
2026年第八届软件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CSECS 2026)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三届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CONF-MLA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立即查看超全会议列表

4 条评论

  • 矩阵守护者
    矩阵守护者 游客

    88%的准确率已经很不错了,希望后续能继续优化

    内蒙古乌海市
    回复
  • 时间旅者
    时间旅者 游客

    想问下这个模型在其他水产养殖上适用吗?比如海带养殖?

    湖北省武汉市
    回复
  • 小楼听雨
    小楼听雨 读者

    遥感技术用在渔业管理真是个好思路,能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湖北省十堰市
    回复
  • 蒲公英小精灵
    蒲公英小精灵 读者

    这个技术突破太实用了!期待在更多沿海地区推广👍

    Nakhon-Ratchasima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