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曹玮老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黑色素分子工程实现高效γ射线生物防护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文章导读
你敢相信吗?一种能让小鼠在致命γ射线照射下存活率从12%飙升至100%的生物防护材料已经诞生!北京师范大学曹玮教授团队通过分子工程改造黑色素,首创含硒黑色素纳米材料,不仅轻量无毒、生物相容性优异,更具备超强物理屏蔽与抗氧化能力。这项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首次揭示其通过多重机制实现高效辐射防护,为医疗、航天等领域的无金属防护材料设计带来革命性突破。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随着电离辐射在医疗、工业及太空探索中的广泛应用,开发轻量、生物相容且高效的新型辐射防护材料已成为迫切需求。传统材料如铅和混凝土虽广泛应用,但存在笨重、有毒等局限;尽管已有无铅替代材料如含金属的微纳米材料及聚合物问世,但其生物相容性与轻量化仍面临挑战。


针对上述需求,北京师范大学放射性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曹玮通过分子工程策略对黑色素进行结构优化,成功开发出一系列无金属的含硒黑色素纳米材料。该类材料具有更高的共轭结构、增强的物理屏蔽性能以及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在动物实验中,经工程化改造的黑色素材料显著提高了小鼠在6 Gy γ射线全身照射后的存活率,从仅12%提升至100%,展现出卓越的活体内辐射防护潜力。该研究通过分子工程成功构建出具有高共轭度和优异生物相容性的含硒黑色素材料,不仅显著提升了对γ射线的防护效能,还系统揭示了其通过物理屏蔽、抗氧化调控和基因表达调节等多重机制发挥辐射保护作用。这项工作为设计新型无金属、轻量化辐射防护材料提供了重要思路,其分子调控策略也有望推广至其他生物大分子材料(如蛋白质、木质素等)的功能化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曹玮老师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黑色素分子工程实现高效γ射线生物防护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期刊,题目为“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Melanin for Enhanced Biological γ-ray Protec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2024级博士研究生邓若彤,通讯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曹玮和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许华平,第一完成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本研究获得高技术中心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师范大学等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2403-8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