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南海北部中全新世关键转折期相对海平面时空变化及机制
文章导读
6800年前的南海北部,海平面为何能长期稳定高于现代?最新研究通过化石珊瑚微环礁精确重建,解密了这一中全新世关键转折期的海平面变化规律。惊人发现:当时海平面比现在高出近1米且极为稳定,但与邻近区域却存在超1.5米的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不仅挑战了传统海平面变化认知,更揭示了区域构造活动对海平面格局的深远影响,为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珊瑚礁命运提供了关键历史参照。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中全新世早期的远场相对海平面记录,对揭示自然背景下海平面变化规律、冰盖消融过程,以及地球系统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南海北部长期缺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平面数据,制约了学界对该区域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以及对其与珊瑚礁发育演化关系的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强团队,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西南石油大学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选取海南岛南部鹿回头半岛作为研究区,对7处保存完好的化石珊瑚微环礁开展了高精度铀-钍定年与高程测量,获取了12个高精度海平面指标点。
研究表明,在距今约6800年至6400年前,南海北部的相对海平面,稳定维持在现代平均海平面以上0.56–0.88 ± 0.34m (2σ),其百年尺度的变化速率仅为−0.13 ± 1.20 mm/yr(2σ),未表现出明显波动。这一“海平面稳定期”,与劳伦泰德冰盖在约7000年前基本停止融水输入的假说高度一致,为冰盖消融终止时间提供了年代学约束。
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记录与邻近雷州半岛同期珊瑚微环礁重建的海平面数据相比,存在超1.5米的差异。团队指出,这种空间上的不一致性或源于两个原因的共同作用,一是冰川均衡调整所引发的大陆杠杆效应,二是区域新构造抬升。这一发现揭示了区域构造活动对海平面空间格局的影响,凸显了当前GIA模型在构造活跃地区应用中的不确定性,强调了规范海平面变化统计建模方法的重要性,以更准确地解析区域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耦合机制。
珊瑚礁的垂直生长高度和速率直接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重建的稳定高位海平面状态,解释了南海北部在中全新世能够形成广泛分布、结构完整珊瑚礁体的原因;区域间的海平面差异,或主导了不同岛礁区珊瑚发育规模、形态特征和生态演替路径的多样性。该研究为南海北部中全新世珊瑚礁发育提供了海平面环境背景,深化了学界对珊瑚礁-海平面耦合机制的认识,为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响应提供了历史参照。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南海北部微环礁揭示的高精度海平面变化幅度和速率

基于最优参数化GIA模型模拟的南海北部中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时空格局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