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刘松琴团队在揭示光催化CO2还原质子化步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十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电气工程国际学术论坛(ISCME 2025)暨2025年泰山学术论坛-鲁东大学微纳传感器及系统专题论坛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文章导读
"你是否也困扰于CO₂转化效率难以突破的瓶颈?东南大学刘松琴团队用一项突破性研究,揭开了光催化领域长达十年的'黑箱'——首次通过MOF限域的金纳米棒催化剂,捕捉到CO₂还原过程中转瞬即逝的*CHO质子化中间体。这相当于在微观世界装上'高速摄影机',发现质子化步骤竟使甲烷产率暴增12倍!团队创新设计的Au@PCN-222系统,不仅让难以观测的反应路径显形,更用DFT计算证明活性中心Au-O-Zr键如何精准'接力运输'电子。这项刊载于《德国应用化学》的成果,或将为碳中和时代的清洁能源转化技术打开新范式。"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东南大学刘松琴团队在揭示光催化CO2还原质子化步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通讯员 吴亚锋)近日,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苏省富碳材料器件工程研究中心的韩剑宇/张袁健/刘松琴团队在揭示光催化CO2还原质子化步骤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Unraveling the Essential Role of Consecutive Protonation Steps in Photocatalytic CO2 Reduction when Using Au Nanorods in a MOF”(《MOF孔道限域Au纳米棒揭示光催化CO2还原质子化步骤的关键作用》)为题在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在线发表。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需求的不断增长,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CO2)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光催化CO2还原中的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机制,特别是质子化步骤的关键作用,仍未得到充分揭示。质子化步骤不仅影响反应速率,还决定产物的选择性。然而,由于反应中间体的寿命极短,传统检测手段难以捕捉这些瞬态物种,从而限制了对反应机制的深入理解。

鉴于此,韩剑宇/张袁健/刘松琴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Au@PCN-222催化剂,通过在MOF的一维通道中限域生长金纳米棒(AuNRs),显著提升了甲烷(CH4)的选择性和产率。该催化剂保留了MOF的高比表面积和CO2吸附能力,并利用AuNRs的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原位拉曼光谱,成功捕捉到CO2还原过程中*CHO等关键质子化中间体,揭示了其对CH4生成的决定性作用。光谱实验表明,AuNRs作为电子转移媒介,大幅提升了电荷分离效率,使CH4产率提高了12倍。DFT计算进一步证实,AuNRs通过Au-O-Zr键将“热电子”转移至Zr活性中心,降低质子化活化能,促进CH4生成。此外,H/D同位素动力学实验明确表明,与CO生成过程相比,质子化步骤对CH4的形成起着更关键的作用。该研究为理解光催化CO2还原机制和设计高效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黄天一为论文第一作者,能环学院韩剑宇副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张袁健教授和刘松琴教授为通讯作者,东南大学为唯一通讯单位。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0269

供稿:化学化工学院

(责任编辑:唐瑭 审核:李小男)

© 版权声明
第九届电气、机械与计算机工程国际学术会议(ICEMCE 2025)

相关文章

第四届能源与动力工程国际学术会议(EPE 2025)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