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花欣炜/北大公卫学院黄涛团队发文揭示降脂药联合干预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出版检索稳定,快至7天录用
文章导读
你是否知道,即便严格控制了"坏胆固醇",仍有近半冠心病患者面临复发风险?北大团队在《科学通报》发表的最新研究给出了破局关键。通过对40万人的大数据分析发现,当联合干预LDL-C、脂蛋白(a)和炎症因子时,冠心病风险可显著降低33%,远超单一治疗的效果。这项研究首次系统证实三重靶向治疗是降低心血管残余风险的最优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2025年10月8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花欣炜研究员,北京大学公卫学院黄涛教授团队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Lp(a) 与炎症在LDL-C降低外对残余心血管风险的叠加效应研究》(“Additive Effects of Lp(a) and Inflammation on Cardiovascular Risk Beyond LDL-C Lowering: Circulating and Genetic Evidence from 401,548 Adults”)的研究论文。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花欣炜/北大公卫学院黄涛团队发文揭示降脂药联合干预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论文截图

该研究通过大规模人群的遗传学与循环水平数据,系统评估了脂蛋白(a)[Lp(a)]与炎症白介素-6(IL-6)通路在LDL-C控制好的基础上对残余心血管风险的作用,并揭示了三重联合干预[LDL-C、Lp(a)、炎症]的潜在最大获益,为残余心血管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是心血管疾病(CVD)防治的基石。然而,即便LDL-C得到良好控制,部分患者依然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其中,脂蛋白(a)[Lp(a)]和炎症是CVD的主要残余风险因素,其作用独立于LDL-C。尽管针对这些靶点长期心血管获益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但尚不清楚在LDL-C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同时联合靶向Lp(a)和炎症的治疗策略是否较单一治疗更为有效。

本研究旨在循环及遗传水平上,评估并比较在LDL-C降低基础上,联合降低Lp(a)或抑制IL-6通路对心血管风险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三者同时抑制是否能带来额外的心血管获益。研究团队基于英国UK Biobank队列超过40万名欧洲人群,采用2×2析因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并结合循环水平验证,系统评估了Lp(a)与LDL-C靶点(HMGCR,PCSK9)的联合抑制、IL-6 通路与LDL-C靶点(HMGCR,PCSK9)的联合抑制,以及三者同时抑制对血脂及炎症谱改善和对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的作用。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有:

Lp(a)/IL-6通路与LDL-C对心血管的叠加效应。研究发现,LPA与LDL-C靶点(HMGCR,PCSK9)的联合抑制能够产生明显的叠加效应:在同时降低这两个靶点的个体中,冠心病(CHD)风险下降幅度高达27%,显著超过单一干预所能达到的水平。与此同时,IL-6通路与LDL-C靶点的联合抑制同样展现出心血管获益,不仅能够改善炎症反应水平,还能优化血脂谱,在降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风险方面有叠加效应。

Lp(a)的作用强于IL-6通路。本研究还发现在LDL-C已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抑制LPA的心血管获益优于单纯抑制炎症通路。

三重联合干预获益最大。三者(LDL-C、LPA、IL-6通路)同时遗传抑制可导致LDL-C水平降低6.50mg/dL,并使CHD风险下降33%。

该研究首次系统性提出,联合靶向LDL-C、Lp(a)与炎症是降低残余心血管风险的最优策略,并提示靶向LPA药物(如siRNA、反义寡核苷酸等)在降低残余心血管方面应被优先考虑。同时,本研究结果为多靶点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坚实的遗传学与流行病学证据,为临床残余风险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花欣炜/北大公卫学院黄涛团队发文揭示降脂药联合干预可降低冠心病风险

主要研究成果

唐熠达、花欣炜,黄涛为该文章的共同责任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睿博士为文章的第一作者。

唐熠达团队致力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理与治疗策略研究,深入探索心血管及代谢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糖脂肝脏代谢紊乱等导致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和进展,近期成果先后发表在CirculationJAMA CardiologyeClinicalMedicine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权威期刊。

花欣炜课题组致力于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包括利用多组学探究外环境因子与分子表征在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多模态健康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方法相结合,辅助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在Nat MetabJAMA Cardiology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黄涛团队致力于利用大型队列开展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遗传预测、遗传共性,寻找新的生物靶点。黄涛作为项目负责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点专项、国家科学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项目等,近期成果先后发表在BMJJAMA Card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权威期刊。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多学科征稿、征稿主题广 | 免费主题匹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第三届机器学习与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CONF-MLA 2025)
热门国际学术会议推荐 | 立即查看超全会议列表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