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信所在高寒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的多维度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文章导读
当高寒生态系统服务陷入“内卷”式竞争,生态安全屏障岌岌可危!科信所何友均团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取得突破:创新六模型集成框架,首次系统量化产水量、碳储量等四项服务的动态关系,揭示气候与人为活动的多维度驱动逻辑。研究颠覆传统认知——野火频发、土壤侵蚀背后,隐藏着空间异质性与非线性响应的深层机制,并提出构建生态廊道、优化土地配置等六大实操方案。180秒读懂这项发表于《Forest Ecosystems》一区顶刊的研究,掌握守护北方生态屏障的科学密钥,为气候适应性管理提供精准导航。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图:科信所在高寒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的多维度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半球中高纬度高寒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尤为敏感,生态退化明显。科学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复杂关系的驱动机制,是实施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维护生态安全和改善人类福祉的关键前提。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是全球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之一,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在调节区域水循环、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木材资源供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然而,长期高强度人类活动叠加气候显著变化,该区域面临野火频发、土壤侵蚀加剧、森林质量下降、原生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挑战。科信所何友均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该区域主要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关系趋向日益竞争,但其权衡协调关系的定量表征及驱动机制尚不明确,亟需深入解析。鉴于此,团队以典型高寒生态系统、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构建了六模型集成分析框架,系统量化了2013—2018年四项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产水量、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的供给能力及其局部与整体关系,并从多维度解析其驱动机制。该框架整合InVEST模型、均方根偏差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用于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关系的全面测度,集成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用于影响因素的多层次解析,实现了从单一服务到服务对关系再到多服务整体关系的系统测量,从空间异质性、交互作用、非线性响应、分位数特征等多维度识别影响因素,有效克服了单一方法在处理复杂生态数据时的固有局限性,显著提升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研究提出了综合考虑多因素交互效应、增强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力、构建生态网络廊道、完善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气候适应性监测预警系统、科学优化土地利用配置且适时调整管理策略等管理建议,为高寒生态系统科学管理与生态安全维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该研究成果以“Multidimens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n alpine ecosystems: A case study of the Daxing’anling forest area,Inner Mongolia”为题,于2025年10月正式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Forest Ecosystems》(JCR一区,中科院一区TOP,IF=4.4)。科信所为第一署名单位,博士研究生徐来仙为论文第一作者,何友均研究员为唯一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局中心工作项目“气候智慧型碳汇管理与价值实现机制(林草碳汇价值实现机制与路径)”(CAFYBB2023ZA003-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593、31570633)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重大问题研究(500102-1776、500102-5110)资助。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