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46)资源环境学院李明教授团队在汉江上游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过程领域研究取得阶段性进展
文章导读
人类活动如何悄然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命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明教授团队历时四年,通过对汉江上游近100个采样点的全面监测,取得了水生态系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研究揭示一个反常识发现:河流溶解性有机质主要受土地利用影响,而非污水处理厂。团队还首次利用eDNA技术解开无脊椎动物群落演替规律,并发现水文地貌和水质共同塑造浮游生物群落稳定性。这些发表在Water Research等顶级期刊的成果,为我国水环境保护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资源环境学院李明教授团队于2020年起开展汉江上游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环境过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团队在汉江干支流布设河流采样点近100个,并同步采集河流及周边不同土地利用土壤样品与污水样品,监测基本水质指标、土壤理化性质、主要离子、溶解性有机物和颗粒态有机物含量与组分、300多种新污染物和多个生物类群(古菌、细菌、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建立了汉江上游全物质及多类群水生生物(eDNA)数据库,解析了河流水生态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近期团队取得阶段性进展,揭示了河流浮游植物、大型无脊椎动物、溶解性有机物演变及土壤多营养级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Hydrology、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期刊。

阶段性进展一: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和溯源模型等方法揭示了土地利用和污水处理厂对汉江上游河流溶解性有机质(DOM)分子特征及来源贡献的影响,发现河流DOM组成与土地利用来源贡献高度相关,而污水处理厂贡献有限。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李明和何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杨芳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3135425003914#fig0001
阶段性进展二:揭示了汉江上游河网溶解性有机质(DOM)化学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发现依赖于河网的水质因子、水文地貌及土地利用共同塑造了DOM分子组成和功能多样性。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李明和何丁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后叶思思和博士生闻蕙钰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5014836
阶段性进展三:利用eDNA技术揭示了汉江上游无脊椎动物群落从源头到下游的连续演替模式,并发现其多样性主要受河网大小相关的环境因子驱动,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李明教授和胡恩高级工程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常朝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313542500171X
阶段性进展四:利用eDNA等多种技术揭示了汉江上游流域土壤多营养级生物群落组装过程通过调控多样性和网络稳定性显著影响土壤多功能性,相关成果发表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李明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常朝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412025000236
阶段性进展五:利用eDNA、遥感和水质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了水文地貌和水质共同塑造了汉江上游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和网络稳定性,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李明教授和杨芳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博士生常朝为论文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4013416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
© 版权声明
本文由分享者转载或发布,内容仅供学习和交流,版权归原文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