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开发种子介导法精准合成Ag1-Pd1双原子加氢催化剂

查找参加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文章导读
当单原子催化技术遭遇瓶颈,如何实现金属原子的精准配对?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最新研究突破常规合成壁垒,开创"种子介导法"成功构建Ag1-Pd1双原子催化剂。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金属原子随机分散的行业难题,更在催化加氢反应中展现出"1+1>2"的协同效应——相比传统单原子催化剂,活性显著提升且选择性更稳定。揭秘双原子位点与载体间的协同机制,这项研究为高性能催化剂设计开辟了新路径,或将重塑多相催化领域的未来格局。
— 内容由好学术AI分析文章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双原子催化剂(DACs)作为单原子催化剂(SACs)的延伸和升级,通过将两种不同的金属原子以配对的形式锚定在载体上,利用配对金属原子间的电子相互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这种催化剂可以显著优化反应路径、提升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已成为多相催化领域前沿的研究热点。然而,常规合成过程中,难以精确控制两种金属前驱体在载体上的吸附、成核与稳定化过程,导致金属原子随机分散,形成彼此孤立的单原子或金属团簇/纳米颗粒的混合物。这种不可控的分散状态严重制约了DACs的本征催化性能探索和构效关系研究。因此,发展一种能够实现原子级精准操控,确保两种金属原子以特定模式配位的合成策略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种子介导策略,成功构建了具有明确Ag1-Pd1双原子构型的Ag1-Pd1/CeO2催化剂。

研究团队利用K2PdCl4作为前体,合成了单原子Pd1/CeO2催化剂。随后,借助Pd1/CeO2催化剂Pd1键合的残留Cl物种实现对Ag离子的定向吸附。在后续焙烧过程中,Pd-Cl-Ag之间的相互作用促使Ag1-Pd1双原子构型的形成,有效避免了两种单原子在CeO2表面的随机分散。与单原子Pd1/CeO2相比,Ag1-Pd1/CeO23-硝基苯乙烯的催化转移加氢(CTH)反应中表现出更优异的催化活性,且在长时间反应条件下仍能保持对3-乙烯基苯胺的高选择性。

机理研究表明,Ag1-Pd1双原子位点不仅可与邻近的Ce3+-OV位点协同促进硝基芳烃的偶联缩合反应,还能有效驱动缩合中间体向目标芳香胺的选择性转化。此外,研究还发现CeO2负载的SACsDACs对硝基芳烃CTH反应的活性具有显著的金属负载量依赖性,表明优化金属负载量是提升催化效率的关键。

该研究为原子级精准构建DACs提供了一种新策略,证明了双原子位点的可控构筑在提升硝基芳烃CTH反应性能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应用催化B:环境与能源》(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研究开发种子介导法精准合成Ag1-Pd1双原子加氢催化剂

Ag1-Pd1/CeO2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版权声明
2025年第四届算法、数据挖掘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ADMIT 2025)
2025年第八届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MLNLP 2025)
2025年第八届数据科学和信息技术国际会议(DSIT 2025)
2025年数据科学与智能系统国际会议(DSIS 2025)
第二届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应用学术会议(BDAIA2025)
2025年第四届先进的电子、电气和绿色能源国际会议 (AEEGE 2025)
2025年第二届亚太计算技术、通信和网络会议(CTCNet 2025)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相关文章

查找最新学术会议,发表EI、SCI论文,上学术会议云
艾思科蓝 | 学术会议 | 学术期刊 | 论文辅导 | 论文编译 | 发表支持 | 论文查重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